(一)重视培养目标在学校变革中的作用
相对于国家的教育总目的和教师的教育目的,学校培养目标处在一个中间地带。国家的教育总目的代表理想,而教师的教育目的代表现实,在理想和现实之间学校的教育目的即培养目标似乎无从安放。是以许多学校的培养目标都如同鸡肋,有没有似乎都无所谓。从五年206所学校仅有46所学校谈及学校的培养目标可以看出这一点。核心素养体系确定之后,当前更多的研究都是在探讨如何将核心素养落实在课程教学上,高频词如学科核心素养、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等。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核心素养的关系话题似乎被掩蔽了,相关的研究极其稀少。
培养目标对于一所学校来说是极其重要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⑧对于学校来讲也是如此。学校不仅要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的教育政策法规,落实核心素养的具体要求,而且也要根据学校的地理空间、师生面貌、资源状况形成自己“培养什么人”的具体主张。现在的问题是,学校的培养目标时常成为摆设,不发挥这样的作用。其结果是学校的活力很难被激发出来。
要想学校变革,就要从培养目标的制定开端,要想学校发展,就不能不考虑培养目标的调整问题。有了培养目标,才能依据培养目标设置相应的课程、采用具体的教育模式,最后培养出个性化的学生。不能以国家的培养目标、核心素养代替学校的培养目标,也不能用各学科课程的目标集合代替学校的培养目标。
(二)因校制宜、综合考虑制定培养目标
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学校教育哲学的一部分,具有内隐性、复杂性、实践性和稳定性等特征。⑨所谓的内隐性就是说学校的培养目标是有现实基础的,每所学校的先天条件不同,自然会有其培养目标上的个性。只不过这种个性是一种现实的个性,有待一种理想的个性来规束和矫正。所谓的实践性,就是说学校是在具体时空场域中的具体实践中培养人的。培养目标正是实践的产物。实践是现实而又有理想关怀的,学校的培养目标不能说是客观提炼的,也不是说是主观确立的,而应该是在实践中通过主客体的作用建构出来的。所以,学校的培养目标建构应该因地制宜、因校制宜,通过理论的研究分析、传统的抽象继承,话语上去粗取精、去繁就简的自评他评等多种方式来最终拟定。⑩
培养目标的另一特征是复杂性。影响学校培养目标调整的因素很多。比如社会现实和教育现实的变迁、行政领导的讲话与个人意志、教育方针政策的变化、地方教育行政的参与、社会思潮的转换、教育研究成果的散播、教育改革的行动、教育媒体的宣传、校际交流、学校自身的特性、培养目标话语可能的接受度等等。一所学校在确定自身的培养目标时,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正因为学校的培养目标制定是一个复杂性工作,其调整要多加论证,这可能也是很多学校培养目标滞后于时代的一个原因。
(三)及时变更培养目标适应时代需要
学校的培养目标还有相对的稳定性,频繁更迭不利于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但这不意味着学校的培养目标可以一成不变。比如核心素养时代的来临,就逼促学校对培养目标加以调整。学校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同时参照理想的、规范的、教师的、潜在的以及教育外部的教育目的,⑪从而实现培养目标表述的与时俱进。这样才能使其成为适应时代需要的培养目标,同时也能为教职工所普遍认同和接受,并在最终在学生身上得到彻底的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