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积极心理学大师Tai Ben-Shahar博士在其《幸福的方法》一书中强调:积极心理学虽然是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兴起于西方的心理学流派,但积极心理学中一些核心的思想,却是发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孔子提出,身心的修养是家庭健康、社会完善以及国家富强的核心。而这正是现代积极心理学中幸福感理论的基本假设:要帮助别人,就得先学会帮助自己。
积极人格理论强调对积极人格特质的研究,认为个体的良好人格并不一定意味着就没有任何人格问题或心理疾病,关键在于他是否能积极主动地在生活中不断主动追求幸福并时时体验到快乐,同时又能使自己的能力和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这为研究教师心理开拓了一个新的角度。
积极人格理论认为,每个个体的内心都存在相互对立的消极和积极力量两个方面,到底哪一面注入新的力量,其人性的消极面才能真正地被消除或抑制。相反,如果人格理论仅仅注重于消除人格中存在的消极方面,而对人格中的积极方面置之不理,那么即使个体的所有人格问题都被消除,其固有的积极力量也不可能得到自然的完善和增长,这样的人不可能成为一个自我完善的个体。当然,积极心理学倡导研究积极人格并不意味着要完全忽视或放弃对问题人格的研究,只不过是强调积极心理学的人格理论要成为一种平衡的人格理论,在研究消除各种问题人格的同时,也要致力于研究有助于良好人格形成的积极方面。
积极人格理论为心理学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做出了很大贡献。积极心理品质和美德的研究,有助于激发人们的积极体验和积极行为,提升人的生活幸福感,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提出对人性要坚持积极的评价取向,加强人自身的积极因素和潜能的开发,以人固有的、实际的、潜在的和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为出发点,用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问题)进行解读,诠释和解决当前的一些社会心理危机、矛盾、冲突和困惑,用积极的内容和方式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品质,让个体学会创造幸福,分享快乐,使自身潜能得到最大限度发挥,心理免疫力和抵抗力得到大幅度提升,生命最佳状态得以丰富和发展,从而塑造与和谐社会相匹配的充满乐观希望,积极向上的美好心灵。概括地说,就是从积极的视角,以积极的价值取向,用积极的内容和方式塑造洋溢着积极精神、充满希望和散发着春天活力的健康心灵。
心理品质是指一个人在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倾向,它包括智力品质、情感品质、性格品质和道德品质等方面。
积极心理品质是指个题在先天潜能和环境教育交互作用的基础上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正向心理特质,这些心理特质影响或决定着个体思想、情感和行为方式的积极取向,继而为个体拥有幸福有成的人生奠定基础 。
官群和孟万金第一次明确使用了“积极心理品质”这一术语。积极心理品质是多维度的,是包含个体思想、情感和行为等各方面的一系列积极品质的集合。积极心理品质是指与消极心理相反的与积极行为有关的心理过程,包括幸福感、满意度、最佳状态、专注与投入、乐观与希望、感恩与宽容等认知和情感,是人类的高级潜能,需要不断练习才能学会并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