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农村小学的出路
 
更新日期:2019-12-04   来源:教育发展研究   浏览次数:241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一)勇于面对现状、准确定位自身,肩负起村小发展的使命农村小学在撤点并校[1]和城市化加剧的两股浪潮中艰难地尴尬地生存着:硬件越来越好、学生越

 
(一)勇于面对现状、准确定位自身,肩负起村小发展的使命
农村小学在“撤点并校”[1]和城市化加剧的两股浪潮中艰难地尴尬地生存着:硬件越来越好、学生越来越少、教育内容越来越具有城市风采,怎样走出这样的尴尬境地,承担起保留、传承和发扬地方文化的使命是振兴村小的首要任务,笔者认为首先政府要敢于赋权給农村学校,使其成为具有独立自主办学的法人地位,更重要的是农村学校的校长和教师更应该正视现状、准确把握自身的位置,方能肩负起村小发展的使命。
北大的钱理群先生认为,乡村教育应肩负三重使命:一是向高等学校输送人才,二是向城市建设输送有文化的劳动者,三是理所当然地要担负起培养农村建设人才的重任[2]。而现在,村小所做的很多工作只是在强化农村教育的第一重使命,教师在课堂上千叮咛万嘱咐地告诫学生要好好学习,争取上个好大学。在实际的行动中,教师也是对考点强调再三,对与初中衔接不大非考点的东西能避就避。此外,几乎没有教师由衷地期望或赞扬自己的学生将来当个称职的农民,学生对于农村的叛离的从村小接受的教育就开始了。
然而,作为学校的主要管理者——校长,应该深刻地明白村小教育在这些孩子身上的深深烙印,清醒地勇敢地面对村小的现状特点,肩负起村小的三重使命。针对村小的向高等学校输送人才的使命,校长应该加强听课和评课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提高村小教师的授课和水平,从学生的主要学习场地提高教育质量,此外,作为一校之长还应该为村小的教师提供各种合适的进修机会,使教师在村小的天地里也可以茁壮成长等等。针对村小向城市输送有文化的劳动者的使命,村小的校长和教师应该着重放在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适时地普及法律知识为学生日后走出学校能够健康积极地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针对村小的第三重使命,校长应积极地带领村小的教师引导学生用积极的建设性的眼光重新发现家乡的美和丑,然后尊重学生的发展意愿针对性地提供给学生所需要的资源和获取资源的途径。
作为村小的教师,与学生接触最多的群体,更应该勇于正视村小班额较小的现状,积极调整心态不班级人数小而失去工作的激情,主动地理解小班化教育,认识到尽管班级人数较少,但它是利于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和个性充分发展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是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普遍采用的基础教育发展模式,村小的小班化教学在城镇化的大潮中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我们必须正视和接受它。此外还要提醒自身,小班化教学不是单纯地班级学生数量上的减少它更是对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的诠释,人少不代表工作的轻松甚至懈怠而恰恰要求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才能够给每个学生进行适当的合乎他们个人发展需要的教育。
校长和教师一道勇于面对村小的现状,明确村小教育在全社会教育的位置,然后各司其职提高自身的管理、教育和教学水平才能肩负起村小的使命,让村小的儿童获得优质而明朗的教育。
(二)善于利用本地自然资源,提高村小办学特色
教育内容和各种筛选评价考试的城市化,学校周围公共文化设施的缺失都使村小处于教育的边缘化,尽管许多学者在大力呼喊推进均衡发展,维护教育公平,但农村和城市先天的差异就决定了在追求城市化和经济效率的今天村小的大部分孩子长时间地会落后于城市的学龄儿童。
因此村小在确立了自身的使命和认识到短时间内城乡教育自身资源以及社会支持资源(比如大型图书馆、博物馆动物园等)不可能分配均衡的现状之后,应该把目光投身在自身生存的环境中,积极地挖掘村小周围的自然资源积极融进课堂[3],成为一所小而精的村小。
相较于城市而言,农村它的自然环境更加优越,村小的儿童从小都生长在这片广袤的天地里,对这片天地有着天然的熟悉和亲切。就笔者的家乡而言那是一片一眼望不到边的平原,一年四季农作物不断,有的人家还建立了蔬菜塑料大棚,枣树、梨树、柿子树,杨树、桐树、柳树、洋槐树以及其他常见的树木比比皆是甚至还有核桃树等较少见的果树。除了对农民有直接收益的农作物以及树木路边、田地里也常常生长着一些野草长着一些野果子,关于土地,尽管很多是黄土地,但也有胶泥土地,这些放在那里静静存在的自然资源,如果村小能够用心地纳入学校课堂,教师能够带领学生积极地求知探索,比如,周围果树比较多的村小就可以把关于果树的知识引进课堂,若是村小附近有蔬菜大棚,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对其进行参观,与大棚的主人进行合作,定期请大棚主人为学生讲解关于瓜果蔬菜的知识,既可以让学生增长见闻,由有效地利用了当地的资源,还对学生润物细无声地进行了劳动教育,为其埋下了一颗热爱家乡为本家乡做点什么的种子。
另外,随着学校硬件的现代化程度的加强,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对本村小附近的自然资源进行深度的研究,把互联网技术作为开发村小周围自然资源的有力助手,引导学生重新发现家乡的自然资源,认识到其宝贵意义,为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献身于自然科学的奉献精神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利用本地自然资源打造属于村小办学特色的同时,我们需要意识到每个村小周围的环境或者说周围农村地区的类型和资源禀赋存在着不同,不可照搬其他村小的做法要因地制宜,更要在引进自然资源“进”村小的过程中注意资源的可持续性。
(三)积极联合各种教育力量,形成强大教育合力
1 村、镇和县级优秀教师的互动,激发学校发展活力
村小教育的未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在教育一线默默耕耘的村小教师,村小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技能以及对待科研的态度和能力都会直接地影响到村小儿童的身心发展。村小的教师“走出去”、城镇的优秀教师“走进来”是提高村小教育工作者的教学、教研水平的主要途径。

“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 “提高师德水平和教师专业能力, 显著提高农村教师整体素质”, “健全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师制度。”《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也明确提出:“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和校长流动机制”, 这些政策从宏观上为城乡教师交流的实现创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和有效的政策支持,。同时“国培计划”、“特岗计划”、“送教下乡”等相关举措也为农村教师发展提供了机会, 农村教师通过他校访学、教学观摩、集中培训与远程培训结合等多种方式的培训和学习[4]。村小的校长和教师应该主动抓住良好的政策环境积极谋求与城镇的学校进行互动,校长在充分尊重出去交流教师意愿的基础上鼓励教师定期或不定期地出外学习,把城镇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科研方法带回村小,另外,积极地为来村小支援的教师提供支持性的环境,以开放、宽容的心态让本校和外校的教师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因地制宜的引入村小,为村小的教育注入发展的活力。
2 发现家长,建立家校共同体
当前留在村小的儿童的监护人基本上为爷爷奶奶,村小儿童的父母很少在家务农大多都为了生计不得不远离家乡进城务工成为城市默默无闻且规模强大的建设者。爷爷奶奶辈由于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对孙子孙女的学业也多抱着放养的态度,只要在学校不打架不闹出什么大乱子孩子能把家庭作业写了就行,至于学习上的其他事情比如孩子的学习习惯、兴趣、方法,师生关系以及孩子的发展潜力等方面几乎是置之不理也没有能力照顾得到,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村小的校长和教师对这些家长的教育力量完全不放在心上,除了定期的家长会班主任和这些家长打个照面平时很少联系,“无话说、说了也没用,他们也不懂······”成为村小教师对爷爷奶奶辈家长的一致评价。
这些家长真的对村小孩子的教育毫无影响吗?笔者是持怀疑态度的,虽然这些家长在文凭或者说识文断字能力不行,但就笔者观察有的家长还是相当有“文化”的:他们有的擅长种地,自家的农作物会比附近人家的收成高一倍;有的家长对于十里八寸的乡土人情、村庄的历史改迁了然于胸;有的家长年轻的时候当过兵打过仗,时不时还会提前当年的热血场景;有的家长手艺活儿不错,会编织一些东西还有的会剪纸、双手做饭等等,这些潜在教育资源,只要村小的教育工作者留心,引导这些家长走进课堂、走进校园(为了缓解他们的压力,甚至就可以请他们在村小附近的田地里进行“讲学”)。
学校发现家长看到这些老家长身上的闪光点,不仅能够使家长们就能够把他们变成村小教育阵线的积极和坚定的支持者,还能够让村小的孩子们从他们爷爷奶奶辈身上了解到故土的变迁、劳动的光荣、家乡人技艺的多样从而培养了孩子对自己家乡的热爱,另外,对于村小自身来讲,用真人真事的方式加强家校合作还能够村小在周围群众中的影响力实现自身传承乡土文化的使命从而复兴村小办学的自信心。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农村小学的出路

下一篇: 农村小学的出路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3

(c)2008-2013 学术规划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