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从尼克·胡哲的成功看融合教育的开展
 
更新日期:2019-12-13   来源:职教论坛   浏览次数:260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一)家庭教育孩子发展的根基父母的关爱是孩子健康发展的基础。福禄贝尔说过: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掌握在当权者的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的手中。

 
(一)家庭教育——孩子发展的根基
父母的关爱是孩子健康发展的基础。福禄贝尔说过:“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掌握在当权者的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的手中。”它深刻地挑明了家长在教育子女中所起到的作用。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孩子幸福发展的根基。幼儿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但有着比成人敏锐的感受能力和吸收能力。父母的关心爱护、肯定鼓励会让孩子树立信心和勇气,父母的冷漠疏离、否定打击会成为孩子一生的痛苦与噩梦。做为父母应利用孩子对父母的无限信任,发展孩子对社会生活的辨别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过滤社会信息,优化孩子幼小的心灵。
1.接受孩子的不完美
尼克出生时,他的父母不能接受这样的事实,无比绝望,甚至都不愿意把他接回家,他的母亲因此没有收到任何人送来的鲜花。但最终他们还是决定把孩子养大,这是父母的爱的伟大,但更伟大的是他们接受现实,接受孩子的不完美和残缺。他们全身心爱着尼克,并让他的童年充满了快乐。在他幼年时,母亲鼓励他跟普通小孩一起玩,告诉他“你就是个正常的孩子,只不过少了某些小零件而已”。这句话就像海上的灯塔,为尼克的人生指明了方向。他们信仰上帝,所以他的妈妈经常跟他说“上帝对你有特殊的安排”。尼克的妈妈作为一个成年人,知道尼克将要面对的是什么样的人生,但还是要他去融入正常人之中。虽然这样可能会给尼克带来伤害,但他的妈妈知道想要成长和成熟,就要不断地勇敢面对挑战和伤害。正是妈妈的这种坚定和信任,使得尼克从来不觉得自己的身体与众不同,从来不担心害怕面对未来的挑战。在他读小学时,父母努力游说各方,让他进入普通学校,而非残障学校,他们不希望自己的儿子因为身体的缺陷而成为跟大家不同的人,成为一个封闭,缺乏安全感的人。尼克是幸运的,成为澳大利亚第一批进入主流学校就读的身障学童之一。尼克的父母从小就给他灌输这样的思想:你有权利过没有标签和限制的生活。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思维方式影响很大,这使得尼克在以后漫长的人生历程中,无论是面对学业,还是面对各种挑战,只是把自己当作一个平常人去面对,从没有想到自己是残疾人而退缩。父母的信念改变了尼克的一生,也改变了我们对残疾孩子的一贯看法,让我们明白了只要不给自己的人生设置限制,就不会有限制。尼克的父母爱孩子但不溺爱和过度保护,他们像对待正常孩子一样,教尼克做能做的一切。
2.相信与鼓励
尼克的父母相信他们的孩子比正常的孩子只少了一点点零件而已,即使没有手脚,上帝对他另有安排,相信孩子可以正常发展,从小带着他在各种正常社交场合进出,让尼克承受异样的眼光和好奇的探寻。18个月大的时候,父亲就把他放到了水里,让他学习游泳。 6岁的时候,父亲就开始教他用两个脚趾打字。7岁时,父母把尼克送进当地一所普通小学就读。10岁那年,进入青春前期的尼克因担心未来的生活想要自杀,父亲用坚定的语调和爱抚触摸让他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父母一辈子会不离不弃地陪伴他。13岁那年,母亲剪下报纸上的一篇文章给尼克看,文章讲述了一个残疾人走出困境找到人生意义的故事,为他树立人生的榜样。15岁那年,尼克读到《圣经》中耶稣对一个天生瞎眼的人说的一句话:“发生在他身上的事,是要显出上帝的作为来。”他相信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上帝也必有他的安排,由此他变得开朗和乐观。19岁的时候,父母鼓励尼克追逐自己的梦想,不但提供资金和精神帮助,而且让他意识到自己的使命,即通过充满激情的演讲和亲身经历去鼓励其他人,并通过电视、报纸、杂志与其他人沟通。21岁时,在父母的支持和帮助下,他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会计和财务规划双学士学位,开始创办自己的公司和财务独立。
(二)学校教育——孩子发展的两翼
能否受到合适的教育,意味着特殊儿童能否掌握自己的命运,得到生存的权利,摆脱贫穷和受歧视的境况,而学校能否进行融合教育,为特殊儿童提供平等机会和专业支持,是特殊儿童成功走向社会的重要一环。
1、平等机会
由于父母持之以恒的坚持和游说,尼克·胡哲成为澳大利亚第一批进入主流学校就读的身障学童之一。他在主流学校表现得很好,地方报纸报道了他的故事,标题是“融入主流,身障儿大放异彩”,还附上一张他和妹妹一起坐在轮椅上的大照片。这篇报道引起了全国的关注,有政府官员来访,他还收到卡片、信件、礼物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捐款帮助。
在学校,尼克·胡哲不仅学到了文化知识,而且战胜了孤独恐惧,结交了许多朋友,人格得到健康发展。这种积极面对困难的勇气,不惧困难的精神,是他将来得以依靠获得成功的财富。在学校的生活,他行动需靠电动轮椅,吃穿住行需靠护理人员的照顾,由于雕像一样的身体缺陷,他在学校常常被人欺负,受奚落和嘲笑是家常便饭,有些孩子还恶意捉弄他。这使他感到深深的自卑和孤独,内心充满无奈和绝望。但即便这样,还是有很多善良的人帮助了他。有女孩子告诉他,他表现很不错,笑容很灿烂;有老师关注他,激励他谈内心的感受,以此打开他的心门;有老师用音乐鼓励他,平复他抑郁消沉的情绪。高中时,同学鼓励他去竞争学生会主席,结果成功当选。他与学生会同伴一起参与地方慈善机构和残疾人组织的各种事务,虽然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付出比别人多几倍甚至几十倍的艰辛,但是只要能够融入社会,能够变得更加独立,尼克就觉得这一切都是值得的。回想起当初艰难的求学经历,尼克说把他送进当地一所普通小学就读,而不是去为残障儿童设立的特殊学校,这是父母做出的艰难但可能也是最正确的决定。
2、专业支持
尼克就像今天中国的随班就读学生一样,在普通学校接受教育。他是全校唯一一个坐轮椅上学的孩子,因为没手没脚,经常被孩子们像看怪物一样围观,被同学们排斥和孤立。上学后,孩子们都趴在课桌上听课,只有金黄色头发的小尼克突兀地“站”在书桌上,用仅有的两个脚趾头夹住笔写写画画。尼克身体行动不便,需要借助轮椅行动,不能参加体育类的考试,学校为他开绿灯。在其他科目方面,学校变通考试方式,为尼克减少学习障碍;尼克没有四肢,吃喝拉撒需要有人帮忙,学校提供专门的护理人员帮助他;尼克经常遭受同学的欺负和恶意挑衅,学校提供专业的心理帮助和心理辅导。
所以,开展融合教育,让更多的特殊儿童随班就读,需要有更细致、更灵活的措施,有更多专业的支持。从简单的教室布置到特殊儿童的座位安排,再到上课时板书和讲述的比例分配上、讲课的声音强度和速度等,有意识提示主要的授课内容,安排优秀学生的结伴,营造平等尊重、和谐关爱的班级氛围,关照随班就读特殊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等;从随班就读学生的实际出发,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实行差异化教学,培养特殊儿童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师的认识水平、改变教学方式、变通考核方式,创造温馨关爱的人文环境和无障碍的心理环境……。融合教育的开展,需要专业的技术支持和环境支持。
(三)自我教育——孩子发展的动力马达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教是为了不教,最好的教育,就是自我教育。只有通过自我教育,才能让学生找到心中的目标,激发生命的能量和动力,走向成功的大门。
1、找到人生的使命感
没有四肢,尼克经常被一些孩子称为“怪物”和“外星人”,在经历过艰苦难熬的时光和自我怀疑与绝望的消沉之后,他慢慢意识到,身体上的障碍也可以是祝福。因为身体的独特障碍,给了他独一无二的机会去帮助别人,理解他们的痛苦,同情他们的遭遇,并带给他们安慰。在演讲的过程中,他找到了人生的使命感,不再关注个人的缺陷,而是跨出去接触他人,用自己的故事去激励别人,通过小小的善意行动,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他总结出要想过“不设限的人生”需要具备以下条件:强烈的生命目标、不可磨灭的希望、喜爱并接纳自己本来的样子、态度决定高度、勇敢的精神、愿意改变、愿意信任的心、有服侍他人的使命……。
2、有信仰有信心
尼克一家是基督徒,信仰上帝。在最艰难的时候,尼克的父母告诉他,上帝对他有特殊的计划。父母一直告诉他,你是一个正常的孩子,只是比别人少了某些零件而已,父母坚信,上帝给了他们这样一个孩子肯定是有理由的,上帝会显示出他的计划来,所以他们选择相信生命的各种可能性。正是因为有坚定的信仰和对未来的信心,他们撑过了人生最黑暗艰难的时刻。人好像彩绘玻璃,当外头有阳光时,玻璃窗看来闪闪发亮。然而一旦黑夜来临,只有从里面发光,它们的美才会显露出来,信心和信仰就是生命内在的光和美。
3、保持正面积极的心态
面对问题的时候,仅有方法和技巧是不够的,方向和心态是很重要的。保持正面积极的心态,会产生一种由内而外的持续前进的力量。尼克在《生命不设限》的书中一再鼓励别人要找到人生的目标,对未来抱持希望,对生命的各种可能性有信心,要爱自己本来的样子,就因为他意识到保持正面积极的态度,是他获得成功的法宝。态度决定高度,在战胜困难的过程中,他意识到养成感恩的态度、行动的态度、同理心的态度有多重要。因为感恩,看到的是生命中美好的一面,心存感恩,少了抱怨和指责,多了感动和力量;因为行动,能创造正面的能量,一旦行动起来,就能前进,摆脱陈规陋习和困境;因为同理心,对他人有更多的怜悯和关爱,人通过帮助他人而帮助自己,疗愈别人而疗愈自己;因为宽恕,人可以放下愤怒和怨恨,与自己和解,与他人和解,从而有更多的自由和心理空间做更多的事情,宽恕别人就是宽恕自己,也使得人能走得更远。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从尼克·胡哲的成功看融合教育的开展

下一篇: 从尼克·胡哲的成功看融合教育的开展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3

(c)2008-2013 学术规划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