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部剧融汇贯通高校思政课,再现高校思政课的整体性
跨课程教学大案例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作为课堂理论教学创新的灵魂,保持思政课每门课程各章节内容的整体、衔接性的前提下,选取《原理》课的实践教学进行跨课程大案例教学。高校思政课程是一个大系统,在《原理》的指导下,把《基础》、《概论》、《纲要》分别看成是子系统,再细分每门课程的每一章和每一节为一个小系统,同时选用一部剧《鸡毛飞上天》把各个章节的知识点相互关联和穿插来学习,使课程内容脉络清晰。同时各门课程之间的内容可以获得相互支持、相互配合、相互印证的授课效果。一方面可以使抽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生动化、具体化、形象化,更易于理解把握。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打破课程界限,加深学生对思政课知识体系的深刻认知,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整体性得以完整再现。
(二)一部剧融汇贯通高校思政课,促进学生从知识体系向信仰体系转化。
信仰教育是思政课的实质和归宿,高校思政课的共同教学目标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历史史命感,坚定大学生的价值信仰[4]。跨课程学大案例,帮助大学生梳理知识点,形成知识体系并重视学科间相互交叉的知识内容,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的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规律。在教学践中学生通过剧情与议题的互动生成对思政课程的理解,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根据课程问卷显示学生在做议题准备时,91.4%的学生重点剧集看到三遍以上。95%以上的同学把四门课的教材通读三遍以上。55集的内容,信息量非常大,在见面课堂上凝练四条主线:时代线-事业线-友情线-爱情线进行展示与讨论。讨论完毕,教师遵循剧情—思政课—剧情的逻辑脉络进行系统、全面的总结和精讲,这是跨课程教学大案例教学的关键所在。
如以邱英杰与鸡毛的友情为线索:北上求学的邱英杰与初出茅庐的鸡毛(陈江河)一见如故,邱英杰作为启蒙者:以小见大,开启鸡毛经济之窗;作为引路者:助推鸡毛打开市场之门;作为督察者:刚正不阿树鸡毛商魂。帮助完成鸡毛由“鸡毛换糖”实现“鸡毛飞上天”的鸿鹄之志。在讲解的过程不再过多强调教材微观的知识点,而是从从思政课程的宏观角度、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两条主线进行精讲。重点强调邱英杰和鸡毛能都是敢想敢做中国梦的人,邱英杰是用生命为事业奋斗一生的人,在追求真理的历程中,有过挣扎,困阻,曾因与旧观念的冲突被排挤这些都没有泯灭他的初心。当看到邱英杰离去时,很多同学潸然泪下,教师要抓住时机,追问学生为什么不愿意看到邱英杰离去,这说明邱英杰身上的先锋意识,恪尽职守,情系百姓的优秀品质得到了学生的认同,只有内心认同才能自觉践行,这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不再是教材上的印刷体,而是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自然而然地融入融入到了学生的内心深处。
邱英杰和鸡毛的友情其实就是一部理论联系实际、追求真理的历程,是完成伟大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历程、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完美体现。教师精讲完毕后,把剧中友情线的相关视频重新剪辑进行播放,再一次加深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整体性理解。
(三)一部剧融汇贯通高校思政课,打造全新思政课课堂
根据95后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心理特点和接受习惯,选择跨课程教学大案例-《鸡毛飞上天》主旋律连续剧,将深刻的理论分析与生动鲜活的案例结合起来。学生第一次在追剧中完成思政课的实践学习;第一次同一思政课上拿着四本教材分析剧中人物、改革开放等社会现象;第一次采用PBL授课模式,师生、生生面对面的进行个性化的沟通,真正在理论上融会贯通思想政治理论课。
(四)思想政治理论课跨课程大案例教学,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的时效性
学生进行第一次见面课,第四次见面课结束,相关专用微信群随之解散。虽然学生意犹未尽,但不再以此剧为教学见面课重点,而是适时地把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转移到目前正在发生的政治、经济、文化领域内的热点、难点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思政思想理论去解决问题、分析问题,保证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