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文艺 » 正文
科幻题材电影的主题及其影响
 
更新日期:2019-12-16   来源:学术月刊   浏览次数:292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流浪地球》是一部充满未来感的科幻主义电影,改编于刘慈欣的同名小说,于2019年2月25日在中国内地上映。影片故事发生在2075年,讲述了在面对太阳即

 
《流浪地球》是一部充满“未来感”的科幻主义电影,改编于刘慈欣的同名小说,于2019年2月25日在中国内地上映。影片故事发生在2075年,讲述了在面对太阳即将毁灭,地球生存环境岌岌可危的情况下,人类为了延续生命,寻找新家园,不得不启动逃离太阳系的“流浪地球”计划。
此影片》仅仅上映八天的时间,票房就突破了20亿,成为了今年贺岁电影的冠军。该影片的成功除了科幻题材之外,还有打动人心的电影主题。大年初一是中国人幸福团聚的日子,影片选择在大年初一上映是为了凸显中国人对于家的情怀,同时也是为了唤醒人类对于生存的认知共识。“生存”是这部电影的主题,在面对自然环境恶化,人类生存受到威胁的时候,人类只有拯救地球才有活下去的可能,有地球才有家的存在,有人在家才有意义。生存是永恒的主题,地球的毁灭是人类共同的灾难,在灾难面前是没有国界的。“流浪地球”计划关乎全球35亿人的共同命运,全世界在灾难面前,结成了命运共同体。
家国情怀不仅仅是中国人才有的,面对“流浪地球”计划失败,很多救援队选择在仅剩的7天时间里回到故土看望亲人,但是当“希望”出现的时候,他们又纷纷回头继续投身拯救地球的行动中来,目的只有一个保住地球才能保住亲人。空间站中刘培强的战友在最后的危急时刻决定放手是为了将生的希望留给活着的刘培强,活下去才有希望,他们虽然语言不通,但是他们身上肩负的使命是一样的。在面对整个人类到底是生存还是毁灭这一艰难抉择的时候,所有人的做法都是一样的,牺牲小我成全大我,以个人的牺牲成全整个地球的存在。《流浪地球》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它的格局之大,超出了个人英雄主义、爱国主义,已经上升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格局。
这部科幻题材的灾难片除了唤醒我们的家国情怀以外,也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的启示,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自然环境遭到破坏,人类难辞其咎。过分追求经济效益而忽略自然环境的恶化,势必会带来生存家园的毁灭。影片中,地球表面变的满目疮痍,曾经最熟悉不过的生存环境如今变得冰冷陌生,人们只能被迫到“地下城”去生存,如果不能给地球找到一个新家,“地下城”的人们只能座山吃空,地底下没有阳光、空气和水无法延续生命,等待他们的依然是毁灭。影片中高级驾驶员韩子昂在看到上海市的场景之后,难以相信眼前的上海就是他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在他的回忆当中他说道,那个时候人们的眼里只认钱,他赚不到钱。当人们只能被迫到地下生存的时候本以为观念会发生改变,可当地震来临时地下城的人们依然还在疯抢财物,这是对人类的贪婪最好的讽刺。影片中地球环境的恶化的是因为太阳,好像并非是人为的因素,实际上是在影射是人们对于财富的追求超过了地球的承受范围才导致了生存家园的毁灭。
影片当中多次提到“希望”,当人类无法生存的时候,活下去就是唯一的希望。“流浪地球”计划失败,联合政府决定保留空间站,放弃拯救地球,因为空间站上保存了人类的基因以及人类的文明,即使地球毁灭了,只要人类的基因在,人这一物种有可能还会继续存在。但是失去了人的人类文明还有什么意义呢?失去了人的地球即使进入了新的轨道,也不会再有生机和活力了。在面对地球即将被毁灭的时候,人们的良知被唤醒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救援队团结一心,哪怕希望渺茫也要拼尽全力拯救地球。在影片的结尾我们感受到了人与地球同在的坚强信念,人不能没有地球,地球更不能失去生命的主体。全人类带着地球一起逃跑,寻找新的家园这是人类文明的进步,人们意识到要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
故事的结局人们只是暂时的拯救了地球,末日的危机还没有完全解除,地球仍然没有找到新的生存空间,活下来的人还要继续完成使命,地球还要继续流浪。这部电影留给我们的最大的启示就是人与地球互为一体,只有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人类才能不断的繁衍生息,人类文明才能得以延续。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科幻题材电影的主题及其影响

下一篇: 科幻题材电影的主题及其影响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3

(c)2008-2013 学术规划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