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鹏看着王敏佳的私章在地上被人踩来踩去,这个情节作为一个暗喻符号,跟影片后部分王敏佳被众人打的情节相吻合,这部电影围绕宏大的叙事主题,依旧保持住了这些微小的、细节的、真实的动人之处。但是,随着故事继续,却难以理清凌乱的脉络。抽离煽情的音乐伴奏,剧情便显得平淡无奇,感动荡然无存。
(一)强行灌输情怀
影片基于青春的生命力,抓住青春感伤的情绪共同体,结尾字幕里写道“献给珍贵的你”。努力营造煽情氛围,力图传递时代的 “真实”感,突兀的台词一再出现,情怀终沦为空泛生硬的口号,与人物与情境割裂开来。同时,整部影片试图用优美的配乐和细腻的画面,向观众灌输导演熬制的浓鸡汤,略显用力过猛、华而不实。影片竭力告知受众,有一群年轻人这样活过,以求得最广泛的认同,有效地引发观众的情感。
而《长江图》通过重构长江精神影像,导演杨超成功了赋予电影别致的情怀。非叙事的“视觉流动韵律”,呈现出任凭现实操作,却不受叙事职能制约的美感韵律。影片的对白少而精致,导演摄取长江上每一个空间的魂灵,把它镶嵌在有灵气的胶卷上,使观众深深沉浸于其中的意境。前者是强迫性地逼你进入形式主义的情境,后者基于趣缘,决定性的选择握在观众自己的手里。
(二)情节铺陈刻意
西南联大时代的沈光耀违抗军令,给孩子们空投罐头,漫天白雪里演奏小提琴,坚持在炮火纷飞的山谷授课,村民们劳动时用美声歌唱的教堂曲目……这些镜头,看似细腻打造,却像是一个个寓意过于明显的符号,刻意累积、推高观众的感动情绪,容易导致“有心栽花花不开”的结局。
(三)人物塑造失真
电影《无问西东》、《芳华》叙事内容都迎合了观众的情怀和集体记忆。《无问西东》注重塑造主角性格的美好弧光,单向性的人物塑造很难显示人性复杂性。电影《芳华》中刘峰作为一个“活雷锋”,备受欺侮后身处社会底层无人问津。对人物的简单化处理和正面化提升,导致没有血肉的“老好人”形象脱离了现实社会。真实的人物塑造才是影视艺术的生命,作家邵艺辉撰写文章《雷锋机器人的一生》,认为主人公刘峰灵魂机械化,批评严歌苓与冯小刚在人物塑造上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