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文艺 » 正文
电视生活服务类节目的发展困境
 
更新日期:2019-12-18   来源:新闻爱好者   浏览次数:245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生活服务类节目以受众为核心,以满足受众需求为制作动机,以内容的科学、真实、精准为保障。典型案例不胜牧举,有《生活面对面》(北京电视台)、《今

 
生活服务类节目以受众为核心,以满足受众需求为制作动机,以内容的科学、真实、精准为保障。典型案例不胜牧举,有《生活面对面》(北京电视台)、《今日印象》(上海生活频道)、《生活大参考》(杭州生活频道)、《第一时间》(安徽经济生活频道)等不一而足。新媒体浪潮席卷而来的今天,传统电视节目受到很大冲击,其中生活服务类节目则尤为明显,在信息传播的高速更迭中,生活服务类节目自身的问题亦日渐凸显。
(一)文化内涵缺失
节目的外在形式为观众带来视听愉悦、引起情感共振,内在文化内涵则是获得精神共鸣、实现思想激荡的核心原由。生活服务类节目文化内涵的缺失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节目内容品质不高,当下生活服务类节目大多聚焦于“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的外在形式,部分节目热衷传播家长里短、邻里琐事,个别地方台的情感类节目则更甚,为了吸引观众眼球,屡现“造假、低俗”事件,伪造嘉宾身份、经历,欺骗电视观众,甚至对“拜金”等扭曲的价值观充耳不闻,对电视观众构成不良影响。其二,民族文化内容不足,多数生活服务类节目都是带领着观众对新文化、新生活进行探索,却对优秀民族文化缺少挖掘,如音乐类生活节目多着墨于时尚流行新歌的传播推广,鲜有为中华戏曲、民族民间音乐开辟专门空间。其三,文化内涵厚度不深,丰富的生活智慧,优良的习俗传承,衣食住行中皆蕴含着人们对自然的理解、对生命的思考、对生活的感悟,人们对人、事、物的态度与行为的外化之下,是深藏其间的文化内涵,需要专家、学者、媒体人、当地人多方协力而成,而当下生活服务类节目从策划到产出播映多为快餐式,易流于表层的呈现,缺深度的挖掘。

(二)形式内容趋同
节目的特色与个性是节目俘获人心的核心要素之一。只有树立独一无二的节目特色,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独”,才能在同类型节目竞争中脱颖而出。部分生活服务类节目有着同质化趋向,在节目内容和形式上颇为相似,有种“换汤不换药”的感觉。这种节目内容与形式的重复单一,会消耗观众的收看兴趣,也会局限节目自身的发展创新。例如,在《非诚勿扰》收到观众良好反馈后,一大批婚恋交友类节目随之出现,如《百里挑一》、《中国式相亲》等等,曾有一段时间网友调侃道“晚上打开电视,每个台都在相亲!”想要学习优秀的节目制作,应当是思考这档节目成功带来的启发,以及如何在这档节目好的基础上做出改进,如何做到出于蓝胜于蓝,而不是一味地效仿收视率较好的节目,“照搬、照抄”节目节目内容与形式,这样不仅不利于节目的创新,反而会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对节目失去兴趣,
一味的追求娱乐性、观赏性,忽略了生活服务类节目的本质,大量相似的调侃桥段、流量明星、竞技环节充斥在节目中……导致了生活服务类节目的同质化,节目内容看起来虽然被填充的满满当当,但是却缺乏独特的个性,缺乏真正的内涵。

(三)传播模式单一
生活服务类节目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尤为重要。近几年来新媒体的迅速崛起给传统电视媒体带来了巨大冲击,新媒体的高效、便捷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不可小觑,人们开始习惯于使用微博、微信、各种APP终端接收“碎片化”知识。
传播作用对生活服务类节目而言尤为重要,但是在新媒体大环境下,生活服务类节目的传播模式即显单一。这里所说的“传播模式单一”是指生活服务类节目在播出时间、观看地点、互动方式三方面相对于新媒体而言的羸弱。首先,电视节目有固定的播出时间,而利用新媒体可以随时获取信息;其次,想要收看电视节目需要在有电视机的地点,而只要你有一部手机,就算你在地铁上、在马路上,依旧可以及时接收到新媒体传播的消息;最后,电视节目和观众的互动方式是“我播你看”的单线传播模式,而新媒体遵循的“双线互动”则更注重用户的参与感。拿《天气预报》举例:我们最熟悉的CCTV1的《天气预报》播出时间是每晚7:31,每次时长4分多钟,想必大家都有以前一家人吃完饭等候收看《天气预报》的经历,每个城市播报有先后顺序,如果所在城市播报顺序比较靠后,可能需要花费3、4分钟才能获取所需天气资讯。但是新媒体出现后,墨迹天气、天气通、天气快报等传播天气讯息的APP应运而生,人们可以定制自己关注的城市天气,只需要花费十几秒就可以获取所需的天气讯息,甚至有的天气APP还增加了用户弹幕去吐槽当地天气情况,这样一来,观众对于《天气预报》节目的需求度明显下降。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电视生活服务类节目的发展困境

下一篇: 电视生活服务类节目的发展困境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3

(c)2008-2013 学术规划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