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教育部正式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明确指出:“普通高等学校将公共艺术课程纳入各专业本科的教学计划之中,专科可参考执行”。确立了公共艺术课程是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后,全国各地加强了公共艺术课程的开设,初步形成了大中小学互相连接的艺术教育课程体系。职业院校也将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提到了应有的高度,在课程设置中开始重视艺术教育课程,保持艺术教育课程在课程设置中占有一定比例,职业院校艺术教育课程体系的规范化和制度化逐步形成。时至今日,职业院校的艺术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始终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目前职业院校的课程设置中,仍存在着“重理论、强技能、轻素养”的现象。很多职业院校开设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门类偏少,课时不足、课程设置陈旧、课程体系与结构不合理等,艺术教育课程往往受到统一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及有限的课时影响,教学效果与教学目标相去甚远。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经,职业院校的公共艺术课程目标定位,应紧扣如何提高学生艺术素养。通过艺术课程的设置,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从而塑造学生的优秀人格,促进学生的均衡发展。在职业院校艺术教育课程设置及改革方面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程设置应具有针对性,体现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特点。公共艺术课程的教育优势是其他课程无法比拟的。公共艺术课程面向职业院校非专业类学生开设,非专业类学生的艺术理论知识和艺术鉴赏能力都较弱,其接受艺术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完整系统的学习艺术理论知识、掌握纯熟的艺术技法,而在于发现、鉴赏生活之美,使学生拥有高尚的审美情趣,良好的艺术修养,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艺术的熏陶中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从这一目标出发,职业院校的艺术教育课程应摆脱专业化和纯艺术化的模式,让课程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以期达到艺术教育提高全民文化素养的真正目的。
(二)课程设置要多样化,兼顾课堂内和课堂外的艺术教育功能。艺术教育课程的设置应面向所有学生,要充分利用公共艺术教育的课堂阵地,包括师资、器材、设备和场地等,加大对职业院校学生艺术教育的普及率和覆盖率。同时利用课外时间成立各种兴趣活动小组、艺术社团;组织各种免费的艺术培训活动;定期举办校园艺术节、音乐会、书法展来丰富校园的文化生活。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参观艺术馆、博物馆及各类艺术作品展等。还可将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民间艺术开发成校本教材,比如以“一舞三鼓”(敦煌羯鼓舞、兰州太平鼓、武威攻鼓子和武山旋鼓)为典型代表的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其职业院校可根据学校实际开发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教材,不仅传承了地方本土文化,丰富了课程内容,也为所有学生提供艺术体验搭建了广阔的平台。
(三)课程设置要有层次性,要采用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的课程模式。要针对学生的需求层次与差别进行课程设计。通过必修课,为每一个学生提供艺术素养提升的机会,在这一平台上接受无差别的学习,通过强制性的必修课学习,达到全体学生艺术素养的提高。同时为了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学校可开设选修课,解决学生对艺术提升的不同层次需要。在课程设置与改革上,注意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递进和衔接关系,构建一套科学合理且系统的艺术教育课程体系,为职业院校学生搭建一座通往艺术殿堂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