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大学生心理阻抗的内涵
 
更新日期:2019-12-24   来源:理论导刊   浏览次数:234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一)心理咨询和治疗过程中心理阻抗的含义阻抗,作为物理学领域的专有名词,其含义是电阻与电抗在向量上的和。将阻抗引入心理学中,主要是用于描述心

 
(一)心理咨询和治疗过程中心理阻抗的含义
阻抗,作为物理学领域的专有名词,其含义是电阻与电抗在向量上的和。将阻抗引入心理学中,主要是用于描述心理咨询与治疗过程中影响咨访关系建立和治疗效果的伴生现象。心理阻抗(psycho-resistance)作为一个心理咨询与治疗领域的临床概念,最早出现于弗洛伊德早期对癔症病人“遗忘”记忆进行探究的过程中,他在对来访者伊丽莎白进行的治疗和临床实践的积累中,发现治疗常常受到来访者的影响,并认为阻抗是来访者抵抗医生对其施加影响的一切因素,他将阻抗定义为求助者在自由联想过程中对于那些使人产生焦虑的记忆与认识的压抑,因此,阻抗的意义在于增强个体的自我防御。随着研究的深入和临床经验的积累,精神分析学派一致认为阻抗是病人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回避某些敏感话题,有意无意地使治疗重心偏移的现象。行为主义学派和认知心理学派则有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阻抗是个体对其行为矫正的不服从。它要么是由于个体对心理咨询心存疑虑,要么是由于个体缺乏行为变化的环境条件。人本主义学派与前两者的观点都不同,它认为心理阻抗是个体对自我暴露及其情绪体验的抵抗,其目的在于使个体的自我认识和自尊不受到威胁。以上研究从不同角度对心理阻抗进行界定,侧重点各有不同,但具有共同特点,一是心理阻抗的产生是在咨询主体和客体互动过程中,受咨访关系双方影响;二是心理阻抗是在咨询治疗过程的互动关系中体现出来;三是客体产生心理阻抗行为是带有目的性的,即避免遭受不良情绪体验或拒绝行为改变;四是心理阻抗现象的产生在过程上受心理环境、外界环境、咨询内容影响;五是在行为表现上集中表现为排斥和拒绝。由此,心理阻抗的本质是个体对于心理咨询过程中自我暴露与自我变化的抵抗,它可表现为人们对于某种焦虑情绪的回避,或对某种痛苦经历的否认。因此,综上所述,心理阻抗是来访者在心理咨询和治疗过程中对咨询师、咨询和治疗过程等出现的内隐或外显的对抗行为。
(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大学生心理阻抗的含义
学校教育活动与心理咨询并不完全相同,但二者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促进学生(求助者)的心理健康,形成快乐、和谐的生命价值观,达到人格的完善。同时,两者在过程要素上极为相似,两者都存在相互影响的主客体,两者效果如何受主客体建立的关系水平影响和互动内容影响,两者在实践中具有相同的过程性并受环境制约等。在此,我们引入心理咨询和治疗领域中心理阻抗的概念和教育学中关于教育的界定,认为教育中的心理阻抗就是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对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教育过程、教育策略等出现的内隐或外显的对抗行为,是对在教育下要做出的某种行为及认知改变的拒绝,通常表现出对教育的排斥行为和反感情绪。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教育的部分,同样包含教育的一切要素,受教育的一般规律如适应超越规律、双向互动规律、内化和外化规律等基本规律的制约,其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心理状态、心理互动机制同样对教育效果产生重要影响,对此,我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心理阻抗就是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对思想政治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教育过程、教育策略等出现的内隐或外显的对抗行为,是对在思想政治教育影响下要做出的某种行为及认知改变的拒绝,通常表现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排斥行为和反感情绪。这一现象实质上是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及其各要素在认知上和心理上的反应,反应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程度,阻抗越强烈,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程度越低,其教育效果越差。而阻抗的产生又受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的影响,是教育主体和客体围绕思想政治教育要素进行交流过程中产生的伴生现象,阻抗的强度随主客体的变化和教育内容、环境、形式、方法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大学生心理阻抗的内涵

下一篇: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大学生心理阻抗的内涵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3

(c)2008-2013 学术规划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