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与实践
 
更新日期:2019-12-25   来源:高教论坛   浏览次数:231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一)英语专业翻译模块课程的探究高等院校本科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合格的、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复合应用型人才。构建创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英语专业翻译模块课程的探究
高等院校本科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合格的、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复合应用型人才。构建创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是目前发展高等教育的关键性问题之一(孙伟 2011:58)。正是出于创新求变的考虑,我校基于应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目标,尝试在英语专业的课程体系下进行翻译教学改革实践,并以英语专业(翻译方向)的改革为例进行探讨。
1. 课程体系改革
根据《国标》,英语类专业的课程体系包括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培养方向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和毕业论文五个部分。根据《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各高校要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分类制订实践教学标准,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确保人文社会科学类本科专业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15%”。除了在专业核心课程中设置了传统的《英语初级笔译》《英语中级笔译》《英语初级口译》《英语中级口译》课程外,我校率先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了改革,在实践教学环节增加了《中国-东盟博览会口笔译实践》《地方文化翻译实践》等两门纯实践的特色翻译课程。其次,设置了7个学分“有学分无学时”的专业实习实践活动,分7个学期进行,翻译方向的学生需要完成“短文英译中”“短文中译英”“博物馆翻译实践”等翻译实践项目。此外,在专业方向课程中设置了《翻译研究方法》的选修课程,这对于学生写作翻译类毕业论文,提高翻译实践类毕业论文的比例具有指导作用。
2. 教学内容改革
我校率先对特色翻译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改革,以期给传统翻译课程一些启发。不同于传统的翻译课程,《中国-东盟博览会口笔译实践》《地方文化翻译实践》这两门特色翻译课程是纯实践课程,教学内容按主题进行编排,材料全部来自教师的收集和翻译。《中国-东盟博览会口笔译实践》是针对英语专业大二学生开设,旨在使学生通过对中国-东盟博览会相关活动材料的翻译实践,了解展会翻译的社会需求与展会翻译人才应具备的翻译能力。第一学期的主题内容为:商务名片翻译、标识语翻译、简历翻译、商品说明书翻译、公司简介翻译、公关文稿翻译(商务信函翻译、会展邀请函翻译、领导发言稿翻译)。主题内容与中国-东盟博览会的翻译需求紧密相关,主题编排由浅入深,口笔译均有涉及,以英译中为主,且体裁均为非文学翻译,实用性较强。第二学期的主题内容为“两会与论坛”、“东盟概况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国-东盟博览会特色与内容”、“中国-东盟博览会相关信息”、“东盟10国简介”。内容与中国-东盟博览会的主题知识有关,口笔译均有涉及,以中译英为主。《地方文化翻译实践》是针对英语专业大三学生开设,旨在使学生通过对南宁市博物馆相关材料以及广西饮食、节日、旅游、习俗相关的文化类文本的翻译实践,了解地方文化类翻译的社会需求与翻译人才应具备的翻译能力。第一学期的主题内容为:“南宁市博物馆简介”、“古代南宁陈列”、“近现代南宁陈列”、“兵变馆”、“红陶馆”、“民歌馆”。主题内容是基于南宁市博物馆的场馆设置进行编排,南宁市博物馆为我校的校外实践基地。通过翻译实践,学生可以了解南宁的历史知识,积累英文表达。第二学期的主题内容为:“广西饮食文化”、“广西特色节日”、“广西旅游景点”、“广西传统习俗”。主题内容为广西的特色文化,通过翻译实践,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广西,积累英文表达,并初步掌握文化类文本翻译的技巧和方法。此外,课后翻译练习的内容也均与所学主题紧密相关。基于每个主题,翻译素材都是可以无限挖掘的,从而确保了我们课上和课下的翻译量是充足的。毕竟翻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学生只有通过大量的翻译练习,才能把所学的翻译方法和技巧逐渐内化。通过以上的教学改革,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于翻译课程的兴趣,学生不仅能够学到具体的翻译技巧,还能积累主题知识、英文表达和平行文本,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好了储备。从这个角度来看,改革是符合应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目标的。
3. 教学方法改革
不同于传统翻译课程的“讲授翻译技巧 + 翻译练习”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我校摒弃了“先讲后练”的教学模式,而是变成“先练后讲”的教学模式。学生通过自行完成教师布置的翻译任务,总结翻译难点和翻译方法,最后将问题带到课堂解决。课堂变成了解决问题的地方,老师变成了问题的解决者,而不是让学生“惟命是从”的权威;学生变成了课堂的真正主角,他们带来了问题,并通过与师生一起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不再被动地练习,而是积极地寻求解决办法。学生不再对“标准译文”亦步亦趋,而是积极提出多样化的解决方案,这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思辨能力与创新能力。学生也不必死记硬背各种翻译技巧和方法,而是学会先分析和理解源文,再灵活解决具体的翻译困难。同时,教师也可以对翻译难点更有针对性地讲解,从而节省了课堂时间。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会穿插“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对比教学法”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项目教学法”,顾名思义,以项目为素材进行教学。教学项目包含两种:虚拟项目和真实项目。虚拟项目指的是模拟真实翻译任务全过程的教学活动。真实项目指的是引进校企合作等资源,让学生参与真实有偿的翻译活动。有条件的情况下,积极寻求实践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积累和提升。如没有条件进行真实项目的教学,教师可以组织虚拟项目,让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体验翻译全过程,激发自主学习的内动力,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布置一项真实的翻译任务,如布置一个笔译项目,要求多人合作完成,个人完成后需要集体审校、讨论,最后确定译本,并在课堂上进行实践汇报;或是布置一次会议口译模拟实践,要求多人分角色合作完成,录下视频,之后集体观摩反思,撰写反思日记。该教学方法能让学生在仿真情境中完成翻译任务,总结翻译过程,提高翻译能力。“案例教学法”则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引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真实的翻译案例进行教学,让学生感受到翻译的真实性和实效性。“对比教学法”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同一文本的不同译文放在一起,让学生进行对比分析,分析不同译本的优劣,进而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4. 评价方式改革
改革后的翻译课程评价方式为过程性评价,包括平时成绩(50%)和期末翻译报告成绩(50%)。平时成绩由以下项目构成:出勤、课堂表现、平时作业、小组活动。课堂表现指的是学生在课堂上参与讨论、分享译文、评价他人译文等活动的表现。平时作业指的是课后翻译练习,采取课堂学生互评的方式进行,之后教师还会进行二次检查,总结翻译难点。学生互评可以极大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同时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小组活动指的是教师在学期中安排1-2次小组活动,活动内容可以是合作完成翻译项目、模拟口译现场、产品推介等。期末翻译报告,类似毕业论文中的翻译实践报告。学生先自行翻译,再进行翻译总结(翻译心得体会+案例分析),该评价方式旨在锻炼学生独立完成翻译任务,并对翻译过程进行总结的能力,测试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与实践

下一篇: 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与实践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3

(c)2008-2013 学术规划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