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理论上讲,价值是客体满足人们主观需要关系的意义判断。价值是主观和客观的辩证统一,一个事物是否具有价值就在于事物本身是否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在一定意义上,教育价值的效用在于主体的界定,满足教育主体需要之间的一种肯定性关系,满足教育主体需要的意识需要和把握客体现实的意识结合。[3]教育价值取向是教育主体在教育活动中根据自身需要进行教育选择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价值倾向性。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促进人的发展,满足个人的生存和需求是教育的本体价值。而学校、社会为了获得某种需要遮蔽教育本体价值,追寻其他价值,如教育的社会价值、教育的文化价值等。前者追求实现个体的发展称为教育本体的价值取向,后者选择其他价值称为教育的相关价值。因此,教育相关价值是教育本体价值的附属之物。从这一意义上讲,在明晰教育价值取向问题上,应考虑主体的价值诉求,以教育客体之于教育主体的“有用性”为基本前提。同时,在复杂的教育系统中,由于教育价值主体是多元化的,各主体选择时带有明显的“自我需要”倾向性,与主导的教育价值取向就出现了不可协调性。“主客体”关系的不一致时,价值冲突激化,一些虚假、模糊的教育价值取向游离于应然的教育价值取向之外,偏差、乃至“错位”就无可避免。
对于京族来说,在教育本体价值和相关价值诉求中寻求良好的契合点,既满足京族成员的个体需要,又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是当下京族教育发展中重要的问题。京族三岛地区多元化的教育主体并未注重教育对自身发展的意义和价值,显得十分矛盾:一方面,多数京族成员基本物质生活已然得到满足,却不愿再为教育投资;另一方面,京族学校教育的基础设施已相当完善,但教育发展缓慢。教育价值取向“错位”也正是在这种矛盾中得以产生。
(一)国家主义主导
从一定意义上,国家目标与个体利益具有一致性,但民族教育受社会制度的影响往往在政治目的与民生需求上产生冲突。现阶段,教育虽然改变了过去单一的“为政治服务”、“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目标,转向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但国家本位仍是主导的教育价值取向。在国家开放政策和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政策下,制定《东兴市少数民族教育发展实施方法》,采取有效措施发展京族教育;同时,加大对京族教育的经济扶助,切实推进少数民族教育工作。
以京族中学为例,学校占地面积31082.2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10474平方米,教学设施基本完善。学校以“传承京族文化,打造京族特色教育活动”为主题,设立民族教育展览室,开设京语、独弦琴兴趣班等特色课程。尽管如此,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如该校生师比过高,缺少专业的音、体、美教师,仅有一名京语教师,远不能满足教学需求。现代学校教育作为一种制度文化嵌入民族地区中,校本课程(独弦琴课、竹竿舞课、帆板课、越语课等)难以有效实施,不能满足不同层次主体的教育需求。在京族地区实地考察期间,有一位当地九年级的女生说:“她挺喜欢独弦琴的,但是由于学习独弦琴就耽误上文化课,一般老师是不太赞成的,所以她就放弃了,还是好好学习,看能不能考上高中。并且,平时学校虽然开设了越语课,但是,由于只有一名会讲越语的老师,这门课不进行考试,所以学不学都行。”另一方面,国家主义主导下,受市场经济、社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的影响,京族地区实施优先发展教育政策,未充分体现特殊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地方性的知识文化,受传统生产方式的制约,大多通过口耳相传、言传身教的形式。现代科技的发展、普及、应用导致传统生产技术的功能性衰退。例如京族的传统技术在现代性的商业趋势中渐渐失去了民族的特色性,也渐趋退出历史舞台。从政策导向来看,更多的把教育当成一种国计工程,而忽视了教育作为一种“事业”,是社会构成的一部分。尤其是民族地区的教育,它是国家教育事业的一个特殊部分,置身现代化浪潮下,京族成员的文化归属感减弱,精神生活空虚。通过民族教育传递文化知识、传输文化精神和价值理念、建构生活方式,受国家主义的影响在传承理念中往往会出现只注重“国计”价值,忽视教育的“民生”价值的教育价值取向,不符合民族教育本身性质以及根本利益与需求。
(二)工具主义倾向
生存状况和需要的差异导致了人们秉承的教育价值观念多元化,在社会的理想“幻象”下,出现了教育中工具理性挤占价值理性的倾向。快经济时代,重视贸易商业,民众赚钱容易,一夜暴富者多不胜数,“走私、看车、放哨”成为当地民众私下常用的词语。快速发展的经济背后映照出人们的功利主义取向,获取财富成为一切活动的主题,民众把教育看作致富的工具。教育成为传授“何以为生”技能的手段,而不注重“为何而生”?获取简单识字、算数的初中生甚至小学生就选择辍学,原因竟是为和越南人做生意——“边贸来钱快”、“不读书也有钱花”。受教者群体认为教育是高成本的投资,收效低且慢的社会实践活动,甚至不如做边境贸易生意,他们认为“读书”就是“拿文凭”,上学的目的就是“认识几个字,和别人做生意的时候不吃亏”。在他们看来,读书对今后的生活并没有什么用,认为“不读书也能生活的好好的”,甚至极端的认为“上学没用、文凭没用”。当地一位九年级的男生说他平时学习就想着应付应付算了,把老师布置的作业写写,任务就完成了。考不上高中也无所谓,反正只要能挣钱就行。这里给‘走私看路’一天能挣好几百呢,他平时放假也做这些,大家挣点钱就一起去玩。当学生读书无用、升学无望、就业无门时,他们的既定需要和现实之间产生了巨大落差,就会选择辍学。对于经济相对发达的京族地区,通过学校教育改变物质生活现状已然不具有吸引力。民众认为赚钱就是生命个体最好的享受,却没有考虑教育对个人的长远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