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居住空间封闭造成的“困养”状态。Kawachi研究发现环境在塑造心理健康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城市的建筑风格和居住方式和农村存在很大差异,老人总习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中。农村有开阔明亮的院落和开放式的空间,院子里种的蔬菜水果自给自足,老人可以随时和热情的街坊邻居在一块喝茶、聊天,而在城市的“钢筋水泥森林”中,居住空间环境狭小密闭,农村随迁老人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感到很压抑。农村随迁老人年纪大腿脚不利索,住高层楼房出入不便,每天上下楼对老人的体力提出的巨大挑战,有些老人坐电梯头晕,更是不愿意出门活动。同一小区的老人由于缺乏活动场地,交流沟通的需求得不到很好的满足;同一栋楼的邻居由于楼层的阻隔,导致互相都不熟悉;同一楼层的邻里仅几户,而且日常都是闭门不主动与周围人接触。这样农村随迁老人没有熟悉的朋友邻居,又无法很好地与外界进行沟通交流,不得不憋在家里,整天都像是被“困养”在高楼里。江立华通过访谈发现空间的变动和对原有空间的依恋使得随迁老人更容易在精神上出现孤独、排斥、焦虑和无助等消极情感,使他们非常容易产生自我隔离和社区隔离。
2.城市复杂交通状况影响出行的“困养”状态。城市的交通选择众多,公交线路纵横交错,对于农村随迁老人而言,由于他们的受教育程度低甚至不识字,复杂的交通状况和线路容易让他们迷路,因此都不敢独自出行。黄瑶表示大城市盘桓交错的公路和迷乱的环境,随迁老人出门找不到东西南北,易使他们产生焦虑、紧张的情绪。城市中道路上川流不息的车辆造成了空气污染、噪音污染会使老人感到身体不适。此外,老年人具有诸如行动缓慢、身体脆弱、怕挤怕摔等的特点,在农村车辆很少道路畅通,老人出行相对安全,而城市的公共交通都大多是拥挤堵塞,座位难以保证,空气流通性差,会造成老年人身体支撑不住,呼吸困难,身体上被挤压等不适感,对老年人自身的安全和健康不利。老年人还具有明显结伴出性的特点,亲人朋友的陪同使他们更加安全和舒心,农村随迁老人来到城市很难交到知心朋友,平时家人工作较忙也无法陪同,造成他们出行的障碍,整天都是遛弯、菜市场买菜、陪孙辈上学的三点一线,不敢自己出远门,整日“困养”在小区。
3.语言不通文化差异导致的“困养”状态。语言是社会交往的媒介,交往双方之间的语言越相似沟通就越融洽。农村随迁老人在日常交往过程中主要使用方言进行沟通,因为听不懂别人讲话或者别人听不懂自己讲话,限制了与其他老人的交流。Lu研究语言障碍对随迁老人健康状况的影响,由于受教育程度较低、迁移时间较短,随迁老人面临的方言障碍,影响了其建立新的社交关系,这导致心理和身体健康状态受影响。农村随迁老人和当地老人的社会经历和文化教育水平不同,缺乏交流的共同语言,难以融入当地老人的圈子。长期农村生活经历和较低的学习能力使农村随迁老人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自己的说话方式,更难学习普通话和当地方言。要么是因为听不懂当地语言,要么是因为不感兴趣交流的话题,要么是因为自身内向的性格,随迁老人与认识的人见面就只有简单的眼神交流或语言寒暄,慢慢的老人就变得沉默寡言,将自己“锁”在内心世界里。
4.照料孙辈不能回老家的“困养”状态。老人照料孙辈在中国相当普遍,随子女迁移到城市的老人一方面虽然可以和家人团聚,体验到祖孙亲情,另一方面由于照看孙辈和照料家务,占用了基本全部的时间和精力,就很少参与社交活动,也无法随时返回老家。随迁老人每天都很忙碌,负责一家的一日三餐、陪着孙辈学习玩耍、帮着洗澡哄睡、时刻要注意孩子的健康和安全,有时候老人想出去跳跳广场舞和其他老人聚会聊天,却因为孙子无人照看,而不得不留在家里,日常生活很单调和孤独。陈盛淦通过对福建省随迁老人的抽样调查的研究,发现随迁老人的城市居留意愿并不强烈,超过一半以上的随迁老人不愿意在城市居留。农村随迁老人不愿在城市定居,却因孙辈无人照看,却又放不下子女,回不去老家,只能留在城市被“困养”。
5.代际观念差异影响交流导致的“困养”状态。农村随迁老人与子女思想观念差异大,在生活观念、消费观念、教育观念上存在分歧,造成两代人之间的隔阂。婆媳关系、夫妻关系的摩擦等会让老人心理上感觉委屈,产生家庭矛盾。农村老人进城后,遭遇了多种“水土不服”问题,在家庭角色中属于可有可无,得不到子女的关注。随迁老人和子女经常因家庭琐事产生矛盾,他们一辈子生活节俭,总是看不惯子女日常生活频繁的买东西和铺张浪费的行为,偶尔提醒几句,还会惹来抱怨,就不再轻易的发表意见。随迁老人面临的生活不习惯和心理不适应问题想要给子女倾诉时,子女要么忙于加班,要么看电视、玩手机、逗孩子,忽略了老人的心理感受,孙辈大一点的忙于学习,小一点的不会说话,也无法与老人沟通。随迁老人经常单独待在空落落的房子里与电视相伴,导致了虽然和家人住在一起却没有交流的“困养”状态。
6.人际关系重建困难造成的“困养”状态。随迁老人告别五六十年的生活的地方,来到陌生的城市,面临着地域差异、文化差异,语言交流障碍使农村随迁老人容易难以适应城市生活,融不进去当地城市老人的交友圈子。Cramm对随迁老人的邻里关系进行研究,由于老人身体机能和活动能力下降,社交网络也不断缩小,老人期待良好的邻里关系和更依赖邻里资源[29]。老人随子女进入城市生活之后发现,很多邻里甚至从来不打过照面,更谈不上相互交流和互助,曾经邻里间密切的远亲不如近邻的关系已经变成了互不理睬的现实。随迁老人平日很少出门,只有带孙辈外出散步的时候才能和其他老人交流几句,交往圈子的关系往往只是表面化,难以建立稳固的人际关系。当农村随迁老人脱离原有的生活圈层和生活环境,远离家乡迁移到城市,也存在对陌生人的恐惧与防范心理,没有勇气参与社区活动,因此随迁老人在城市中很难交到知心朋友,内心孤寂无人诉说心里话,“困养”在城市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