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认为,教学的本质就是实现知识在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转移和转化。如何使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尤其是隐性知识在教师与学生之间顺畅的转化和转移,是提升教学效果的关键。具体到《管理学原理》课程的教学,显性知识主要表现为课程选用教材所描述的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方法;而隐性知识则主要体现为如何科学合理地运用这些显性知识,以及任课教师的教学经验,尤其是结合实际问题对课程的重点和难点知识进行讲解和阐释。笔者认为,提升教学效果的关键就是教师要以恰当的方式给学生讲清难点、突出重点和学以致用。
1.《管理学原理》难点知识教学-的“社会化”和“外在化”
知识的“社会化”与“外部化”,是隐性知识的转移和转化过程。由于隐性知识难以清晰地表述,往往是“只能意会,难以言传”,只有通过长期观察、模仿和实践,才能实现人与人之间的有效转移。《管理学原理》课程的很多难点知识虽然在形式上属于显性知识,但是要么由于难度大,不易理解和掌握,或者内容庞杂,难以记忆,因此,我们可称之为“准隐性知识”。
对于课程难点知识的讲解,既需要教师课前充分准备,更需要课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后及时复习和巩固,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对课程难点知识的教学可采取“探究式教学法”,即在教学过程中不直接向学生传授具体知识,而是以学生为中心,与学生讨论或者是向他们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索并得出结论。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课前要充分准备,做到“心中有数”。此外,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课堂或课后的提问和质疑,或陈述自己的见解。教师可安排固定的答疑时间和地点,耐心解答学生的疑问,通过答疑这种“一对一”的互动方式实现知识的“内在化”。
对于课程难点知识的教学,还可以让学生组成团队,在课后收集、整理和分析相关学习资料,撰写“课程小论文”,并进行评选和展示,让优秀课程论文的团队成员与其他学生分享他们的成果、心得和经验。通过这个教学过程,实现知识的“外在化”。总之,对课程难点知识的教学,要摒弃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2.《管理学原理》重点知识教学的“组合化”
知识的“组合化”是指将不同来源的显性概念组合化和系统化的过程,并生成新的显性知识。《管理学原理》课程的知识点非常多,涉及到很多管理学家和学派的理论和观点,我们在教学中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既要突出重点,还要厘清不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尤其要善于通过重点知识把相关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一个严密的知识体系,帮助学生做到融会贯通,也就是说,我们要善于进行知识的“组合化”。所谓重点知识,其在课程的知识体系中应处于基础和核心的位置,也就是说,很多知识点都与其关系紧密。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突出同一章节的重点知识与其他知识的关系,还要突出重点知识与其他章节知识的关系。比如,在讲解管理的“计划”概念时,我们既可以引出计划的类型与计划的制定,还可以进一步展开说明“计划”对管理其他三大职能即“组织”、“领导”和“控制”的影响,从而突出“计划”这个概念和作为管理首要职能的重要性。
此外,重点知识的讲解时既要依靠教材,又不能完全依赖教材。在讲解重要的管理概念、原理和方法时,我们还要善于结合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以及社会的热点和焦点问题进行讲解,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3.《管理学原理》综合能力培养的 “内在化”
知识的“内在化”是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是新的显性知识被人们吸收、消化和实践,并在实践中获取新的隐性知识。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为了帮助学生真正掌握和理解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管理能力,可采用案例、模拟、游戏等实践形式,使学生领会和品悟管理的艺术和真谛。此外,还可以结合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实际问题和需求,比如,让他们制定学习计划,生活开支计划和旅游出行计划等,并对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交流,真正做到学有所获,学有所成,学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