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首都教育、教学、培训资源,将首都先进职业教育理念、教育教学模式、组织管理形式引入到拉萨一职,在坚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原则下,由北京地区一所院校为牵头单位,由几所专业相近院校组成一个成建制人才援助工作组,融合各校的优势教育资源,强强联合,重点支持拉萨一职一个教学部的整体建设,包括管理队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基地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建设、课程开发、教材开发等,具体内容如下:
(一)组建领导小组
在北京市教委、拉萨市教育局领导、统筹和协调下,成立京藏职业教育协同发展领导小组,负责“京藏两地职业教育协同发展”各项工作的领导,对京藏两地职业教育协同发展”进行全面指导、督导、检查,并对京藏两地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总体思路、原则及实施方案严格把关。在坚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原则下,统筹京藏两地职业教育资源,制订京藏两地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目标和具体工作计划,解决工作开展中的困难,领导、组织、协调两地相关院校和组织共同推进各项工作开展,推动拉萨职业教育教学水平提升。2019年7月份,涉及“京藏两地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12家单位在北京市教委带领下,集中进藏到拉萨一职进行实地考察和协作工作对接。考察时间为7天左右,依据自身单位专业教育优势,结合拉萨一职实际需求,拓展“1+X” 职业教育协作共建内容,探讨联合办学事宜,并在最短时间内让共建内容落地。
(二)人才智力协作共建
1.组建协作共建专家团队
根据拉萨一职学科设置,由协作共建牵头院校为学科组建协作共建专家团队,每个专家团队规模在10人左右,成员包括教学部副部长、专业带头人、及专业骨干教师等。目前组建了三个专家团队,分别为由北京农业职业学院为责任院校,成立由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北京农学院、北京市园林学校、北京市延庆区第一职业学校组成的农林牧渔教学部人才援助专家组;由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为责任院校,成立由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北京市昌平职业学校、北京市公共交通高级技工学校等院校组成汽车与工程机械教学部人才援助专家组;由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为责任院校,成立由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北京经济管理学校等院校组成的轻纺食品教学部人才援助专家组。建立常态和动态工作机制,人才援助专家组在京期间可通过网络等现代通讯手段,定期或不定期与拉萨一职开展工作互动,专家团队成员每人每年在藏工作时间不少于2个月。在京期间通过网络给拉萨一职学生上课不少于3次,专家组和拉萨一职教学部间工作交流一年不少于10次。专家团队通过“传、帮、带”等形式,指导相关专业建设、实践教学开展、教育教学管理、教师教学能力提升。
2.拓展教育人才“组团式”援藏
北京市在市属高校及职业院校中选派8名干部及教师到拉萨一职开展组团式教育援藏工作,其中1名校级管理干部为期3年,7名中层干部和骨干教师为期2年,分别担任副校长、教学部主管教学的副部长、专业带头人人和专业骨干教师。在做好“1+X”和资源共享的同时,首都地区相关院校、部门、企业切实密切与拉萨一职的互动,制订短、中、长期援助拉萨一职规划,每年制订具体工作方案,从教育、教学、师资培养、学生管理、学校综合管理能力、后勤保障等方面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真正全面提升拉萨一职教育教学质量和整体办学实力。
3.自有管理干部跟岗锻炼
为了培养自有干部,保障学校持续发展能力,拉萨一职每年选派3至5名校级或中层管理干部,到北京院校进行为期1至2个学期的岗位挂职锻炼,全面提升学校行政管理、组织管理、教学改革、后勤服务保障等能力。
4.全面提升师资综合能力
为加速提高拉萨一职教师教学能力,专业建设能力,拉萨一职根据学校发展情况,每年向北京市教委提出1至2个需求方向,北京教委从相关院校和企业选派专家到拉萨一职进行为期3个月的短期人才援藏。同时根据拉萨一职现教师教学能力(尤其是实践教学能力)亟待提升情况,学校根据实际,拉萨一职每年选派5名左右学科带头人到北京院校和企业进行为期1至2个学期的脱产岗位能力提升;选派15名左右专业骨干教师到北京院校和企业进行为期一个学期的专业重点专业技能提升;选派50名左右教师利用寒假时间到北京院校和企业进行综合能力提升,并取得相应专业技术等级证书。
5.联合开展课题研究
为提升拉萨一职整体产教融合和服务社会能力,提高教师教科研能力, 也为了让京藏两地合作的更加紧密,更加有针对性的解决实际问题,拉萨一职与北京地区院校共同申报两地课题或科研项目,每年数量不少于5项,帮助提升拉萨一职整体产教融合和服务社会能力,提高教师教科研能力。
6.联合开展教材开发
根据西藏自治区特有的资源、产业结构及西藏教育区情,全面落实“1+X”模式,相关院校与拉萨一职教师共同开发适合当地实际的专业教材。
7.实训基地的建设
北京相关院校协助拉萨一职制定实训基地建设计划,从规模、布局、配置、管理等方面指导拉萨一职实训基地建设,满足教学、培训和其他服务功能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