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翻译京剧剧名的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下面将对京剧剧名英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简要概括。
1.译者主体性较差。译者在京剧剧目名称英译的过程中,忽略其特点,不加区分的进行翻译,方法单一,导致剧名英译名称质量良莠不齐。此外,从事京剧英译的译员多不具备京剧专业知识背景,并且缺少查证探究的主体性,难以保证剧名的高质英译。例如,在翻译《望江亭》时,有人将其译为Looking Across the Riverside Pavilion,并不知“望江”实为亭子的名称。
2.译名多样,未达成统一。目前,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同一剧目本身具有多个剧名,如《打渔杀家》又名《讨渔税》。因此,在其英译中通常也有两个英译名。二是当前从事京剧英译的译者群体比以往更加庞大,故不同译者在翻译同一剧名时会采用不同译法。例如,《西厢记》就有The Romance of West Chamber、Romance of the Western 等多个译名。尽管都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原名的形式和内容,但对于译入语受众来说,很难了解此为同一剧目,容易使读者或观众产生困惑。实际上,金融、医学、法律等其他行业的术语基本已经规范化,而京剧的行当、脸谱、服饰等术语翻译多种多样,无疑为京剧英译及其传播增加了难度。《红楼梦》、《西厢记》、《白蛇传》等剧目年代久远,流传广泛,其剧名的翻译已被公众认可。在此情况下,译入语读者看到其剧目名称便可获悉剧目的大概内容,对京剧的传播大有裨益。剧名及术语等的规范化翻译或可助力京剧的弘扬和传播。
3.忽略文化内涵。京剧是基于传统文化发展的,传统文化的影响无处不在。京剧的大量剧目取材于历史、传奇、真实故事等,京剧届流传着“唐三千,宋八百,演不清的三国戏”的绝谚。因此,京剧中也有大量剧目名称取自这些历史或传奇。单以《三国演义》为材的剧目就不胜枚举,如《让徐州》、《群英会》等。而译者在翻译这类剧名时,囫囵吞枣,未考虑文化背景在其中的作用和意义。此外,写意性剧名的丰富内涵也未被纳入译者的考虑范围内。这使得京剧剧目英译名难以在译入语读者和观众心中产生同源语读者一样的激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