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武汉市新洲区一中王静老师的《赤壁赋》为例,探讨“定篇”类选文的教学困境。第一阶段:王静老师以赤壁的图片以及自己游历赤壁的经历导入新课,介绍了《赤壁赋》的写作背景以及作者生平,回顾了之前所学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第二阶段:学生朗读课文,教师点明文眼:苏子与客,一喜一悲。立足于文本,通过“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扣弦”“甚”等词句体会作者的“喜”。引用余秋雨对苏轼的解读与苏轼的信件点名苏轼虽然因罪被贬但是依旧保持豁达的心境。第三阶段:结合文本、时代背景与作者生平探讨作者豁达的宇宙观与人生观。整个课堂教学中,王静老师显然意识到了文言文具有“文言、文章、文学、文化”一体四面的特征,也兼顾了对这四个特征的解读,但是总体还是偏向于对“文言”“文章”的解读,对《赤壁赋》”定篇”功能的发挥,任然有许多不足之处。首先在内容选择上过于单一,仅仅局限于《赤壁赋》的单篇教学,虽然在导入环节提到了《念奴娇·赤壁花鼓》,但是只是一点而过,没有做深入的分析,也没有将两篇选文联系起来。
从王老师课例来看,在当下的语文“定篇”教学中,往往存在以下问题:1.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方面,往往只是局限于单篇选文,教学内容不够丰富,学生面对独立的文本,不能明确的领会“定篇”所承载的文学文化素养。2.教学侧重点有所偏差。在当下教育活动中,教师往往只注重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不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把教学重点完全放在字词句篇章的训练上,对文章做片面的肢解,使得教学与文化相分离。3.“定篇”是文学、文化素养的具体所指,并不是可以随意发挥的东西。教师在对待经典选文上,不够严谨,并没有注重搜集专家对文本的“权威解说”。不够严谨的阐释,容易让学生产生误解,从而不能精准的了解选文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