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明确指出:某些经济范畴在未来社会中就不再继续存在。例如,当时在马克思的设想中未来社会不再需要商品、货币、“价值”等插手其间,不需要由市场和价值规律来调节社会劳动分配,个人收入分配方式只存在按劳分配等等。而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践中,这些经济范畴仍然起作用,市场经济和价值规律仍然需要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话语体系。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仅存在商品和货币,还存在着价值规律对市场经济的调节,存在着自由贸易和自由竞争;在分配上存在着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并存的现实,各种生产要素都具有合理参与分配的权利;在基本经济制度方面,不仅存在公有制经济,还存在非公有制经济。不同所有制经济的并存发展实际上是针对中国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作出的必然选择。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基于以上的事实和论断,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自由贸易和自由竞争还会在中国社会进一步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从中国贫穷落后的现实情况出发的。邓小平在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时,面临的现实问题就是中国在完成了政治解放的任务之后,如何在物质条件极其匮乏的情况下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马克思所描述的作为共产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有很大的区别。中国当前面临的历史任务不是消灭资本和市场经济,解决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而是先要赶超西方国家的发展水平,实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实现的现代化。因此,以自由贸易和自由竞争为主要特征的经济自由在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是不可能被消除的。
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论有两个基本维度:一是生产力的发展,二是生产关系的改造。生产关系的改造被认为是更能体现社会主义的基本性质的。传统的社会主义理论主张从生产关系的改造出发来建设社会主义,认为生产关系可以超前于生产力的发展,在落后国家可以直接建立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然后在这种制度的支撑下生产力就可以自然而然地得到发展。这种观点就是要超越马克思所说的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二大历史阶段,即人对物的依赖阶段,提前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价值实现形式和雇佣劳动制度等等,直接进入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但是,当代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还比较落后的客观现实,决定了我们仍然处于人对物的依赖阶段。因此,雇佣劳动制度、非公有制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存在和发展是不可避免的。中国不可能逾越商品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发展阶段,对资本的利用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也是不可逾越的。历史事实表明,中国作为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中国家,想要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完全背离唯物史观和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恩格斯也认为:社会生产力只有在资产阶级手中,才能发展到很高的程度,才能使消除阶级差别成为真正的进步。他指出,资产阶级本身就是社会主义革命的一个“必要的先决条件”,如果有人断言在一个消灭了资产阶级的国家里更容易进行社会主义革命,“那就只不过证明,他还需要学一学关于社会主义的初步知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能够兼容的原因,是在中国的现代社会中能够找到使市场经济内在于其中的经济条件。现代市场经济作为简单商品生产发展的高级形态,必须具备以下基本条件:即存在着社会分工、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和各种生产要素能够自由流动。还必须具备的一个条件就是生产资料采取资本的形式,存在着雇佣劳动制度,劳动力成为商品。对于当代中国来说,它自身仍然存在着社会分工、多元产权主体、雇佣劳动等等市场经济发展的现实经济条件,因而完全能够和市场经济兼容。
现阶段,国内一些学者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兼容等同于公有制和市场经济兼容。进而根据西方经济学理论得出只有在私有制条件下才能搞好市场经济。这个说法是不成立的。作为公有制载体的国有企业确实面临着资源垄断、效率低下等现实问题,但是也应该看到国有企业改革成效显著,运营效率正在不断提高的事实。一些学者主张通过股份改革等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提高其运行的效率,以增强公有制的控制力,其实质是使人人持股,变国家所有制为社会所有制,不失为破解国有企业改革难题的新思路。恩格斯已经指出,在国家所有制中就包含着向社会所有制转化的趋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是建立在对中国国情的判断的基础之上,也就是为了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把生产力的发展纳入社会主义范畴里面去,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在中国发展市场经济具有历史的合理性和必然性,这是由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客观规律决定的。只要中国的社会生产力还没有得到极大提高,进而满足绝大多数社会成员不断发展的需要,只要多数人的素质还没有超越理性“经济人”的发展水平,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就不会消亡。
社会主义将经历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当各种条件成熟以后,才会走向一个更完善、更高级的共产主义阶段。我们现在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在生产力落后的基础上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在许多方面不仅没有达到马克思所设想的社会主义的发展水平,甚至还没有达到西方国家的发展水平。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并不能跨越马克思所说的以人对物的依赖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因此还需要利用资本,还需要通过市场经济来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在建国以后的较长时间内,赶超战略违背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社会生产大大萎缩,人民的物质生活极其匮乏。改革开放以后,我们逐渐认识到市场经济对于现阶段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认识到商品经济是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