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高等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更新日期:2020-01-06   来源:河南教育(高教)   浏览次数:200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在国家中部崛起的宏观经济发展战略指导下,将高等教育与的经济发展有机的结合起来,将对实现经济的新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目前高等教育在服

 
在国家中部崛起的宏观经济发展战略指导下,将高等教育与的经济发展有机的结合起来,将对实现经济的新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目前高等教育在服务地区经济发展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及时的发掘存在的问题并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才能促进高校更好地服务地区的经济发展。经研究发现,高等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本身也是其产生的原因。
(一)深度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意识不强
随着教育理论的发展,目前人们对高等教育的认识普遍体现在三个方面,即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这三个方面是层层递进的关系。但就目前而言,许多高校普遍缺乏为社会服务的理念。有的高校只注重教学,认为教师把课上好就行了,并不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有的学校注重科研,大力提倡教师申报项目,甚至忽视了日常的教育教学,真正重视社会服务的高校寥寥无几。
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由于体制的原因,目前高校的办学模式还比较落后。虽然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以及服务社会的三大办学功能已被社会普遍接受,但相应的服务机制建设仍不全面,高校的管理层面还没有真正的实现质的转变。其次,政府作为高校的重要管理者,并没有设置专门的机构部门负责校地合作,高等院校和地方企事业单位各自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的积极性。
(二)人才培养方案与地方经济发展不协调
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长期以来,高校对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环节力量相对比较薄弱,与社会发展、技术更新相比比较落后;部分专业特色不够明显,专业的定位不够明确。相对而言,西方较早的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例如,早在1906年,美国的学者就提出了“合作式教育”的方针;1974年,德国的学者提出了“双元制”的教育模式,该模式的办学体制以企业为主体,其运行机制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后来,日本提出了“研学合作”培养模式,英国采用了“工读交替制”的培养模式。而我国大多是借鉴学习西方的成果,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较为滞后。
高等教育的办学目标在于为社会培养需要的人才,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专业设置是人才培养的起点,是学校和社会的衔接,也是高等教育服务地方积极发展的具体体现。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直接影响着学生能力的塑造,影响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和利用,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然而,高等院校开设的学科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现象依然存在。一些高校甚至盲目追风,开设当下比较热门的专业,这种行为一方面会引起某些专业人才供过于求,另一方面,又会引起某些领域人才稀缺,供不应求,难以服务地区经济的发展。
(三)科学研究不能满足当地经济发展的需求
高等教育是理论发展、科技创新的基地,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近些年,高校的科学研究有所改善,一些高校已经成立了自己的科技园和孵化机构,与地方经济发展相关的研究也有所增加。但是科研的成果转化率还普遍偏低。高校的科研普遍与企业脱节,不能解决企业面临的难题,科研的效果和效率也大大降低。有些科研,名义上是应用型研究,但内容或泛泛而谈或纸上谈兵,没有从根本上与实际联系起来,很难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促进经济的发展。此外,高校的激励机制和科研管理不够完善,专职教师进行科研的目的大多为了职称评审和应付年终考核,科研成果的效能较低,缺乏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能满足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高等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下一篇: 高等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3

(c)2008-2013 学术规划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