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阶层是指按照一定等级标准对全体社会成员划分为不同的社会集团,相同社会集团成员之间有相似的态度、行为、模式和价值观等。社会阶层是由于社会流动导致的分层现象。社会学家将社会不平等造成的人与人之间类似于地层构造那样分层的现象称作“社会分层”。而社会流动(social mobility),则是指社会成员的阶层、职业以及地位转变的过程。大学生的学习计划学生是根据他们自身的条件和情况,制定一定的学业目标,并有确定行动方向、行动时间和行动方案。
美国社会学家P.A.索罗金1927年出版《社会流动》一书,指出学校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进而决定人们的社会地位。当代著名社会学家陆学艺曾在《当代社会流动》一书中指出,在现代社会中,教育是社会流动的动力机制。这些观点说明教育是促进社会基础阶层向优势阶层流动的重要通道。但是,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在《社会理论》一书中指出:教育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社会不平等并使之合法化,是一种阶级再生产的机制。尽管社会阶层对个人的受教育程度和可获得的教育资源有一定的限制,教育本身对阶层也会产生固化作用,放大不公平效应,但是不可否认教育对于自身社会流动的促进作用,近年来很多研究都表明了后天教育是改变原有社会地位的重要因素。
社会分层,高等教育和社会流动成为密不可分的关联体系。社会阶层的决定因素被吉尔巴特(Jilbert)和卡尔(Kahl)分为三类:政治变量、经济变量和会互动变量。现阶段提到“阶层”时,不特指对生产资料的占有而通常所指个人或者集团对财富拥有量。目前社会阶层与高等教育的研究多是集中于城乡差异、家庭背景差异、家庭经济基础、不同的社会地位等角度来分析高等教育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社会流动的影响,当然也有相关的社会阶层本身对于不同背景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机会公平性的研究。刘朝武认为,无论从历史还是现实的角度来看,我国的高等教育都存在资源配置严重失衡的现象,这一点在城乡和地区之间尤为明显,除了这种资源配置的差异,教育投入也使得这种差距被逐渐扩大,导致不同层次的大学所拥有的社会资本和国内外教育资源完全不能相提并论。宋梅研究了教育在社会流动中的作用,认为教育是获得能力最重要的手段,可以保证社会流动的公平性和调整社会结构。曾泽尔从社会分层的角度研究了高等教育的不平等现状主要是起点的不平等,比如招生的不平等。李玉杰则从对立角度对高等教育和社会阶层的相互关系进行阐述,提出在我国当前社会条件下,社会分层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是全方位的;而在资源条件有限的情况下,高等教育既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发展,又造成了社会分层,导致了进一步的社会阶层流动。
上述研究均是针对社会阶层对接受教育机会以及教育自身资源的差异而造成影响的不同,事实上,社会阶层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个体的影响也存在不同。蔡映辉通过对全国31个省(市、区)的175所普通本、专科院校的2007级学生的学习计划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处在不同社会阶层大一学生有显著差异的学习计划,证明来自不同社会阶层家庭中的大一新生学习计划存在异质性。文新兰研究发现,以经济基础为主要特征的社会阶层对大一学生未来学业计划和选择不同的发展道路产生重要影响,尤其是出国深造和攻读MBA这类高投入的选择。赵明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研究了经济收入对教育的影响,认为阶层收入差异影响着人们的教育理念、消费水平、生活态度以及在资源配置上的选择,进而导致了不同阶层学生教育起点的不公平。而除了教育起点会受到影响外,在同等教育水平下,教育过程也会受到影响,低收入阶层因家庭收入主要用于支付基本生活需求,难以承受参与教育过程所需的持续投入和教育成本。
已有研究表明社会经济基础是影响学生学习计划和未来发展的主要因素,然而国内的相关研究大多是针对全国范围内大一学生展开的,对于在实行书院制高校的大一新生专门研究相对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