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23日,各大网站纷纷刊登新闻,宣布《罗马》确定引入中国。媒体把焦点集中于这部影片拍得如何优秀、“狂揽”120项提名与获奖,并且斩获奥斯卡最佳导演、外语片、摄影大奖等方面。在这部影片被影迷翘首期待的同时,作为研究者,更应该看到奥斯卡奖背后的价值——它不仅意味着对电影本身的肯定,更是美国电影业转型的“风向标”;《罗马》带来的不仅仅是“影迷期待”,更是美国影视产业的变革,以及背后的“变”与“不变”。
在“变”的方面,能够让《罗马》获得三项奥斯卡大奖,就足以说明了美国主流电影产业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首先,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产品”开始获得奥斯卡奖,意味着“网络大电影”在美国主流电影业的接受度正在逐渐提高。亚马逊电影公司在2017年首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和最佳男演员奖(《海边的曼彻斯特》(Manchester By The Sea)),以及最佳外语影片奖(《推销员》(The Salesman))。奈飞的《白头盔》(The White Helmets)和《伊卡洛斯》(Icarus)分别赢得了2017、2018年的最佳纪录片短片奖。
其次,电影与电视间的区别被不断“模糊”。史蒂芬·斯皮尔伯格作为好莱坞“院线之声”的代表,在2018年3月就表示,“一旦电影变成了电视的规格,拍的就是‘电视电影’了。如果拍的好,应该得到(针对电视内容的)艾美奖的荣誉,但不应该得奥斯卡。我认为那些在上线之前,象征性地在仅仅几家影院公映不到一周的电影,不具备获得奥斯卡提名的资格。”并对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提出要修改奥斯卡评奖规则。但这一系列的反对并没有阻止“电视电影”走进奥斯卡奖的评选范围,亚马逊总裁杰夫·贝索斯也成为了奥斯卡的“常客”。
其三,好莱坞自身的“控场”能力底气不足。面对流媒体视频的冲击,好莱坞对行业的控制力其实呈下降趋势,根本原因在于奈飞等流媒体平台对资本和人才的掌握。以奈飞为例,其一年计划制作50余部原创电影,是好莱坞大制片厂的2-3倍,单部影片预算最高达到2亿美元,媲美《超级英雄》电影的一线水准。截至2019年第一季度末,奈飞的全球付费用户总数已达到1.4886亿人,这是传统电影产业所无法企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