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树立课程思政观,贴合实际凸显空间实用性。学校要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重视课程思政的建设,利用互联网优势,推进课程思政的不断优化,实现教育与育人相统一。要对教育工作者进行思想道德培训,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让他们认识到在专业课程教学中,不能只强调单纯的知识传授,应当深挖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整个教学体系,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同时,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教师不仅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素养和能力,还需要提高自身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互联网技术,更新教学手段,促进课程思政优化。在“互联网+”课程思政优化过程中我们需要贴合实际。贴合实际主要指的是课程思政优化的内容与“互联网+”课程的相关改革要与实际发展情况和未来发展的方向相符。在面对“互联网+”课程思政优化的改革方法与策略的问题上也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正视当前存在的问题,不能对缺陷与困难做以逃避性处理,理论与实践要相吻合,切实有用并可以进行有效实施。凸显空间实用性是指要发挥“互联网+”课程的优势,利用优势性条件进行课程思政优化。实用性就是指有所用,有效用,高效用,服务于人,作用于人,在“互联网+”课程思政优化的具体问题上就是于学生有益,于学生的思想有益。所以改革的目的并不是压制学生,让学生去不断地适应和调整,而是对学生的思想发展有所服务,辅助学生自主学习,主导自我思想。对于一些计划性强和自主性强的学生,可以推出专业课程之余的相关补充,作为课余强化。对于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则可以推出专业的知识性的专题,进行系统性的教育。无论是基础好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还是基础薄弱需要全面提升的学生,利用“互联网+”课程思政优化模式都可以节约时间,免除为追求更好学习资源而必须克服的路程和空间问题。
2.应用科技,实现网络常态化,创新教育手段和方法。跟随时代潮流最难突破的关键点在于技术问题,要想彻底突破传统课程方式带来的局限性,必须不断促进课程交流工具的更新。尽管各种新媒体技术和以互联网为寄托的传媒工具日益融入正常的人类工作与生活中,现在互联网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已经成为常见有效的工作方式,但科技一旦被普及就意味着需要有更新更高效的新的形式的出现。教师应当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用全新的方式突破单一化的课程形式,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根本目标,将网络课程与实际课程进行接轨,提高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热情和上课的积极性。课程思政优化建设在互联网课程上尚未得到广泛的普及,许多的“互联网+”课程软件没有将日常的课程与课程思政优化问题相结合。要想解决互联网与课程思政融合与创新的问题,必须不断进行相关的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网络课程的应用率。应用科技实现网络常态化能够增强社会的认同感。要想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科技的更新速度必须大于等于需求的速度,因此引入更先进的科学工具、科学技术,并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应用于具体的“互联网+”课程思政优化中,运用于网络教育的发展,促进“互联网+”课程思政不断的优化,让以互联网为媒介的思想教育与建设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让社会适应这种创新的方式,是增强社会认同感的一条重要途径。互联网对学校的课程思政发展具有独特的优势,也为课程思政教育手段和方法的创新提供了可能性与实践性。学校应当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创新课程思政的教育形式和方法,比如课前几分钟组织学生观看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视频,引导学生主动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