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施全课程育人工程,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全过程
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本科教育全过程,大力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把课程思政教育贯穿于课程建设全过程,将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于教育全课程,统领全校课程建设,潜移默化地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有机融入每个专业和每门课程,把课程思政要求切实落实到课堂教学。调整“课程评估”指标,把课程思政作为重要内容,在“放心课程”(课程建设分为“合格课程”“优质课程”“放心课程”三个层次)中打造一批课程思想政治示范课堂,选树一批在课程思政方面做出成绩的优秀教师,大力推广课堂教学典型经验,推出一批效果显著的专业课程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项目。
(二)实施师资队伍建设工程,提高教师教书育人能力
开展主题教学沙龙、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等多元化培训方式。引导教师通过校外学习交流拓宽教师视野,有针对性地选送中青年骨干教师到国内外知名高校访学进修,有计划地选送中青年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举办青年教师板书设计、PPT 制作、课堂教学设计、微课制作等教学竞赛活动,以加强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和能力训练为着力点,充分发挥教学竞赛在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中的引领示范作用,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充分发挥教研室研究教法、教学咨询、教学研讨等作用,教研室每月至少安排 1 次教法研究活动,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落实青年教师导师制,实施新教师“双证”(“高校教师资格证”和“教学能力培训合格证”)上讲台制度。
(三)实施课堂教学质量工程,提升教师课堂教学水平
把课堂教学作为教师工作的第一要务,建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组织模式,强化课堂教学工作责任,淘汰“水课”、打造“金课”,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形成“互联网+”教育新形态。以“45分钟课堂”为主战场,开展基于 OBE教育理念的课堂教学设计等教学研讨活动。坚持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全面落实“N+1+1”(N代表考核次数,1代表期末考试权重0.5,1代表课堂笔记权重0.1)课程考核制度。推广使用“智慧树”“爱课程”“学堂在线”等教学平台,推行线上线下相结合、混合式教学、雨课堂、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推进信息化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严把新教师开课关,通过听课、评课提升教学能力,重点监控教学相对薄弱教师授课情况,精准帮扶其提高授课水平。
(四)实施专业建设工程,进一步推进高水平专业建设
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学科专业基础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加强专业布局顶层设计,健全专业动态调整、专业预警和退出机制,完善人才需求预测与预警机制。召开招生专业研讨会,通过整合资源,调整专业布局,优化专业结构,整体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实施基于 OBE 教育理念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成果产出为导向”组织、实施和评价专业建设成效,持续改进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召开专业建设研讨会,对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简称《国标》)对本科重点(培育)专业建设阶段目标完成情况进行检查,拟定重点(培育)专业各类标志性成果培育计划,推进专业建设,提高学生和社会的满意度。
(五)实施特色凝练工程,构建全方位协同育人新机制
依托校外实践基地和校企共建的“特色学院”,与企业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人才培养、绩效评价、编写应用型教材等方面加强合作,形成合作共赢、开放共享的实践育人机制。
建立以校级赛事为基础、以区级赛事为重点、以国家级赛事为引领的大学生学科与专业技能竞赛体系,大力支持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技能竞赛,规定竞赛成绩可以兑换相应学分。遴选一批改革成果突出,应用效果良好,有一定推广价值的优秀教学成果,举办优秀教学成果展,促进教学成果的应用及推广。健全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挖掘充实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探索开设具有行业特点、与创新创业密切相关的专业课程,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
(六)实施质量文化工程,建立完善质量评价保障体系
建立教学和管理工作的“质量闭环”,完善以教学指挥、教学监控、教学评估、教学信息反馈为主体的“四位一体”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立自律、自查、自纠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突出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形成以提高人才培养水平为核心的质量文化,依据本科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进一步加强教学过程管理,规范教学活动,优化教学秩序。梳理适应应用型本科教学的各类教学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教学制度落实。建立教学管理人员定期培训制度,组织教学管理人员集中进行专题培训,有针对性地送出去参加各类研讨会,建设一支结构合理、能力较强、素质较高、能够主动服务广大师生的教学管理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