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孔子“克己复礼”思想的内涵
 
更新日期:2020-02-26   来源:北京教育(德育)   浏览次数:350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当前学术界对克己的内涵已形成共识。关于对克己复礼的界定,近代以前一直莫衷一是,这是由于上古文献往往微言大义,文献内容内涵丰富、外延宽广,本课

 
当前学术界对“克己”的内涵已形成共识。关于对“克己复礼”的界定,近代以前一直莫衷一是,这是由于上古文献往往微言大义,文献内容内涵丰富、外延宽广,本课题在对近代以前的文献资料历史化梳理以及将近代学者们秉持的理论整理分析后,可以在学术界基本统一的概念基础上,提出“克己复礼”思想内涵蕴含德育价值的界定。“克己”即克制自己不合理的欲望或约束自己不合理的言行举止。“克”是有意识地克制和约束,而不是无目的地扼杀;“己”强调的是不合理的欲望和言行举止,并不是一切欲望。“克己”是一种对自然人欲求的道德约束,是对道德行为有选择性地要求,从而达到“复礼”的终极目的。所以在“克己”的行为范式下,孔子希望塑造的是能够“复礼”的君子式理想人格,而并不是无理由地扼杀一切自然欲望的“圣人”。

“复礼”的内涵较为复杂,主要源于“礼”内涵的不确定性。之所以用“克制自己不合理的欲望或约束自己不合理的言行举止”来定义“克己”,是因为孔子“克己复礼”这一思想的终极目的是“复礼”。对于“复礼”的界定学术界的一直不能统一。“复”的本意为“践、履”,后引申为常用的“恢复、返回”之意,如果按照文学“三古七段”的划分,阅读上古文献,多以其本意为主,但解读孔子的思想,其文学内容是服务于政治目的的,不能单纯的以文字意义来解读。事实上,之前的学者们也大多从政治学角度解读孔子的“克己复礼”思想,从其维护周王室统治以及为改变“礼崩乐坏”局面所做出的努力来看,孔子“克己复礼”思想的思想渊源应出自于其对“周礼”的维护。故而,“复礼”应解释为恢复“周礼”。这里的“周礼”已经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周王朝的礼乐制度了。孔子认为是周王室的衰微以及“礼崩乐坏”导致了社会的混乱和战争,所以试图通过“克己复礼”的努力来塑造人们“仁”的理想人格,再而达到社会的和谐统一。那么,他在这里所倡导的“周礼”就不是无力改变王室衰败的旧的礼乐制度,而是一种在原有基础上更加符合时代特征的 新的“周礼”。

因此,基于以上分析,“克己复礼”是指克制自己不合理的欲望从而恢复周礼,但是对“礼”的解读,要秉持“与时俱进”的原则。事实上,“复礼”内涵的多样性,是源于时代需求的日新月异。孔子理想中的“周礼”回归,并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复制,而是一种超越式的借鉴,使“周礼”更加符合时代特征。正如熊燕军曾提到:“在阶级社会里,超阶级的行为规范实际上是不存在的,也不可能存在。孔子没能找到超阶级的行为规范,但是通过以‘仁’释‘礼’,孔子事实上扩大了礼的内涵,从而使得礼具有了某些超阶级的特征。”从这个角度而言,可以说孔子的政治理想在那个时代就已经有了“与时俱进”的雏形了。可这种改变和新意,依然没有使其思想抽象地跳出阶级社会的圈子,孔子所提倡的“克己复礼”的根本目的依然是服务于统治阶级的,所以我们今天探讨“克己复礼”思想的德育价值,就必须是批判式的继承,将“礼”的内涵超越阶级范式,而是更贴近一般意义上的礼仪规范。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孔子“克己复礼”思想的内涵

下一篇: 孔子“克己复礼”思想的内涵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3

(c)2008-2013 学术规划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