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文艺 » 正文
行歌曲创作手法的多元化
 
更新日期:2020-03-13   来源:理论月刊   浏览次数:213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中国流行音乐在创作上既包含了西方流行音乐的特点,同时又糅合了中国本土的一些元素,形成了今天的中国流行音乐。中国流行音乐之所以具有高度的复杂性

 
 中国流行音乐在创作上既包含了西方流行音乐的特点,同时又糅合了中国本土的一些元素,形成了今天的中国流行音乐。中国流行音乐之所以具有高度的复杂性,是因为它没有严格的界限,与传统古典音乐、民族音乐等音乐形式界限不是那么清晰。因而中国的流行音乐必然带有中西音乐的元素。笔者将中国流行音乐与西方音乐、中国传统的戏曲音乐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揭示出大众对流行音乐的审美趣味。

首先,流行音乐中的基本节奏型与西方经典音乐的节奏型是基本相同的。另外,中国当代流行歌曲大多借鉴了西方音乐的大小调体系,这与西方的传统歌曲基本相同,都主要使用大小调体系。中国当代流行音乐与西方传统歌曲不同点则在于,中国当代的流行歌曲有些会使用自己本民族的调式来写作。这里最常见的就是我们本民族的五声调式、六声调式、七声调式等。例如,流行歌曲《涛声依旧》就使用了我国所独有的五声徵调式。

其次,借鉴中国传统戏曲的元素。流行音乐与传统戏曲既有很多相似之处,又有许多相区别的地方。笔者试图从旋律、节奏方面进行分析。1)音高旋律方面的相同点在于,流行音乐借鉴了传统戏曲中的音调或旋律片段。使这类型的歌曲带有很强的中国味道,一些人将这种类型的歌曲称之为“中国风”歌曲,并在流行音乐世界中形成了自己的流派。这类型的歌曲也深受中国大众的喜爱。例如陶喆的《苏三说》在中间部分就直接借用戏曲《苏三离了洪洞县》中的旋律片段。不难发现,流行音乐《苏三说》在旋律方面大量借用传统戏曲《苏三离了洪洞县》的音调,而且在歌词上也直接“照搬”。这样使得《苏三说》这首歌曲在旋律线条方面带上了深深的戏曲烙印。2).音高旋律方面的不同点,传统戏曲的在音高旋律方面使用的是本民族的民族调式创作,具有民族特点。而流行音乐更多的采用西方大小调体系。如京韵大鼓《丑末寅初》虽然是由七个音组成,但是通过分析我们可知道它属于民族七声清乐调式,而不是大小调。而流行歌曲《征服》虽然也由七个音组成,但它并不属民族调式,而是西洋大小调体系。歌单详见附录93).在节奏节拍方面,使用的一些基本节奏型上是相差无几,传统戏曲使用的是板眼,而流行音乐则借鉴了西洋的节奏节拍体系。散板更是我国传统戏曲中所独有的,而流行音乐中则很少使用这一节拍。流行音乐更多使用的是比较规整的西方节奏节拍。除此之外,流行音乐中歌词与拍点的“错位感”也是戏曲中少见的现象。

再次,中国流行音乐创作手法上借鉴西方器乐曲的旋律,将古典曲调与现代风格相结合。成为一种新的风尚。如由台湾歌手SHE组合演唱的《不想长大》,其中副歌部分源自一段莫扎特的《第四十一交响曲》中的音乐片段,以及她们演唱的《波斯猫》采用了科特比《波斯市场》中的音乐片段。胡彦斌的《婚礼进行曲》运用了瓦格纳的《罗恩格林》的《婚礼大合唱》、张惠妹演唱的《卡门》源自比才的《卡门》组曲,伍思凯演唱的《爱的钢琴手》源自自帕海贝尔的《卡农》,李克勤演唱的《我不会唱歌》源自李斯特的《钟》、蔡依林的《离人节》改编自肖邦《大调练习曲》、林俊杰演唱的《灵魂的共鸣》开头部分来自帕格尼尼的《帕格尼尼24首随想曲》等。周笔畅演唱的歌曲《浏阳河》中,也借用了原《浏阳河》的某些元素为副调并进行再度创作,并得到广泛的传唱。这种将古典音乐元素注入新的创作当中,使器乐实现了声乐化的转变,把古典音乐会上演奏的器乐作品主旋律赋予歌唱性的色彩,使“阳春白雪”的高雅音乐走向“下里巴人”的市井街头,使受众群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重新编配的流行音乐作品易于传唱,同时唤起了听众对古典音乐的新认识,而能够填词并哼唱的经典音乐。从“小众美”转向了“大众的通俗美”,契合了当今的大众审美需求。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行歌曲创作手法的多元化

下一篇: 行歌曲创作手法的多元化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3

(c)2008-2013 学术规划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