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同圈层的赠答特征
心理文化学认为不同圈层的交换法则如下。第一圈层是拟血缘圈层,交换时遵循娇宠法则。娇宠法则的特点是,第一,存在明显的地位差,是一种高位者提供好处、保护,低位者提供服从、献身、尊敬并可以撒娇、依赖的关系,比如幼年儿子对母亲的依赖。第二,娇宠关系并不仅存在于亲属之间,与非亲属成员之间也可以建立娇宠关系,即非血缘关系者亦可进入娇宠圈层。例如公司上司与员工的关系、教师与学生。
第二个圈层是朋友圈层,这个圈层的人的交换实行义理法则。关于义理原则,心理文化学认为,义理是一人对另一人应尽的义务,是半情感、半计算性的交换关系,这种关系带有一定的持续性。交换的特点是可以延时回赠。义理是一种促使人们维护交换的平衡、维护人际关系稳定的规范。
第三个圈层是他人圈层。他人圈层的交换特点是一个人如果得到了属于他人的好处,就必须马上偿还,当场两清。在这个圈层中,交换模式趋于没有情感的物物交换,交换过程趋于同时进行,没有时间差。由于不需要投入情感,对他人也不需要“远虑”,所以交换关系接近等价交换。
以心理文化学为理论工具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贞成亲王与近臣及后花园天皇属于拟血缘圈层,二者的交换遵循娇宠法则。在日常生活的食物赠答中,贞成亲王与近臣及后花园天皇之间赠答的次数不多,大部分时候是有赠无答,而且相互分享的情况较多。亲近之人间的食物赠答并不拘泥于赠答的次数、赠答的物品,赠答更多起到的是雪中送炭、加深感情、增强凝聚力的作用。
贞成亲王与寺家属于第二圈层,即朋友圈层,二者的交换遵循义理原则。贞成亲王与寺家之间的赠答与近臣相似,多数情况下是有赠无答,但是这其中没有相互分享的情况。这是因为寺家多为公家贵族出身,与贞成亲王有一定的渊源,因此也会进行食物的赠答,但由于寺家的关系较近臣疏远,所以与贞成亲王之间的赠答中感情成分较少,赠答更倾向于义务,二者通过义理原则维护人际关系的稳定。
同样满济与室町殿也属于朋友圈层,二者的交换遵循义理原则。满济在公家和武家之间作为调停者发挥重要作用,室町殿出于关心、慰问赠送满济松茸,而满济并不回赠。源了圆在《义理与人情》中将义理分为“冷淡的义理”与“温暖的义理”,冷淡的义理是照义理办,这时的办并非自觉自愿,而是不得已而为之。所谓温暖的义理,是指情感方面的私人人际关系中所确立的心情道德和内在规范。在现实生活总发挥作用的义理的大部分,恐怕同时具有这两种性质,其本身轮廓并不十分清楚。笔者认为,满济与室町殿的赠答原则更接近于“温暖的义理”。
贞成亲王与后小松上皇的关系较为特殊,笔者认为二者介于朋友圈层与他人圈层之间,二者的交换同样遵循义理原则。在与后小松上皇的赠答中,多数是贞成亲王赠与,后小松上皇不回赠。这是因为尽管二者的关系比较微妙,但同属于公家阶层,在日常生活中需要通过义务性的赠答维系关系。二者之间的赠答是一种社会规范,更趋向于“冷淡的义理”。另外,由于二者的关系并不如室町殿紧张,还未完全达到他人圈层的程度,所以,即使后小松上皇没有回赠,贞成亲王也没有对此耿耿于怀。
贞成亲王与室町殿属于他人圈层,交换遵循均衡原则。心理文化学认为在他人圈层中,由于不需要投入情感,对他人也不需要“远虑”,所以交换关系接近等价交换。但笔者认为,尽管室町殿与贞成亲王属于他人圈层,但是二者之间的交换并非没有感情,而是经过一番斟酌、深入考量的交换。中世越是对于关系疏远的人,人们越需要通过食物赠答加强联系,维系感情,因此贞成亲王需要全盘考虑,统筹谋划才能达到与室町殿维系稳定关系的目的,二者的交换虽然遵循均衡原则,但是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交换。
(二)中世食物赠答特征
本文中,笔者重点考察了《看闻日记》《满济准后日记》中不同圈层的食物赠答情况, 通过与近代社会的食物赠答进行比较,笔者认为中世食物赠答具有以下特点。首先,在近代社会,问卷调查显示,无论是中元还是岁末,赠送对象最多的是亲戚,占41.6%,然后是平时关照自己的人,占22.4%,第三位是丈夫的上司,占15.6%,第四位是朋友,占9.9%。关系越亲近的人所占比例越高,关系越疏远的人所占比例越低。而中世恰好相反,越是关系疏远赠答的次数越多,而对于关系亲近的人,赠答则较为随意。
其次,中世食物赠答主要起到关系确认的作用,这一特点延续到现代社会。尽管日本民俗学大家柳田国男认为食物的赠答源自“神人共食”思想,但是笔者发现“神人共食”的思想不仅中国自古有之,在西方社会也是由来已久,因此,仅从“神人共食”的角度阐释日本自古以来流传下来的食物赠答习俗并不全面。H.摩斯巴赫在《西欧人看到的日本赠答习俗》中,列举了一些日本与西欧不同的赠答现象,如西欧人不太注意还礼的时间与礼品的价格,而是更注重对方是否喜欢自己所赠送的礼物;在西欧不赠送金钱;仪礼化、格式化的礼物不受欢迎,而日本人则通过百货商店送海苔等定型化的食品,这是因为,海苔便于赠方选择。在馈赠的行为上,虽然人们考虑得很细致,但最终又必须按不可改动的“型”去办。南博认为人们企图通过依“型”而做来减轻自我不确实感。因为他人和自己的关系经过定期的、定型的仪式得到确认,人们从中得到安心感。 在近代日本社会,人们对于关系亲近的人,通过定期的食物赠答确认彼此的联系。而中世的食物赠答发挥同样的作用。中世公家、武家关系紧张,尽管公家在阶层地位上处于上位者,但是武家执政,掌握公家的经济命脉,公家需要时时刻刻小心谨慎地维系与武家的关系,其中食物成为润滑剂,食物赠答的关系确认作用也更加凸显。因此无论是中世的食物赠答,还是近代社会的食物赠答,除了“神人共食”这一缘由之外,关系确认的作用也不可忽视。
另外,近代社会食物的赠答主要体现在年中行事与通过仪礼方面,但是中世赠答的食物多为季节性的食物,考虑到运输时间及保存方式,可以认为一年四季人们都奔波于食物的赠答,而这也恰恰证明了中世食物赠答的关系确认作用。
最后,对于近代社会的赠答原则,研究者多从义理的角度进行说明,强调回赠的义务。但中世食物的赠答并不遵循有赠必答原则,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针对不同圈层,食物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在贞成亲王与近臣之间,食物起到了增进连带感的作用,特别是食物的相互分享是在其他圈层中所看不到的;在贞成亲王与寺家、后小松上皇,满济与室町殿的赠与中,多是单方面赠与,另一方较少回赠,食物起到了联系感情的作用;贞成亲王与室町殿之间的赠答则起到了关系确认的作用。因此,食物在不同圈层之间流通,作为一种润滑剂,在不同圈层发挥不同的作用,而中世人们则利用食物这一工具加深情感,巧妙地维系彼此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