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文艺 » 正文
科幻空间中的民俗文化书写
 
更新日期:2020-03-23   来源:电影文学   浏览次数:184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一)科幻电影的多元空间建构《流浪地球》作为一部极具风格的科幻电影,在影像空间的建构上凸显出幻想的意味,以影像来制造梦幻,投射想象的欲望。影

 
 (一)科幻电影的多元空间建构

《流浪地球》作为一部极具风格的科幻电影,在影像空间的建构上凸显出“幻想”的意味,以影像来制造梦幻,投射想象的欲望。影片通过影像重新建构了以往我们认知中的人类生存空间,影片的叙事也通过多元空间的重新建构而展开,空间作为电影叙事的重要元素之一,其本身除了生成电影叙事的背景之外,还在影片叙事的建构上承担着相应的角色,发生叙事行为,推动叙事发展,这也被称作“空间叙事”。影片主要构建了三个科幻空间,以差异化的影像风格来展示各个群体所处的不同空间环境,并积极通过多种视角来探究空间背后的指向和意义。

影片建构的第一个科幻空间是未来人类栖息的地下城,在这个空间里一直保留着充满了日常化和世俗化的传统生活方式,人们在地下城玩麻将、打游戏、吃饺子过春节,舞龙舞狮的热闹气氛充斥着地下城,充满了温暖和人气,场景色调鲜艳多彩,以暖色调为主,构建了一个简单热闹的世俗生活空间。在这里,人们仿佛忘记生存的危机和风险,置身于“桃花源式”的生活之中,直到刘启破坏了模拟屏,明亮温暖的空间遭到破坏,观众才意识到这个看似美好的日常生活空间实质上只是美好生活的假象。影片建构的第二个科幻空间是被冰冻的地球表层,在这个空间中迎面而来的是落寞的旧时代工业产物,所有的一切完全被冰封起来,风雪持续不断的充斥其中,一切显得冰冷和颓败,色调以冷色调为主,白色、灰色运用的最多,当刘启和韩朵朵一行人出现时却是少有的暖色调,但是置身于这个冰冷灰暗的空间中却也无法改变整体空间的基调。这种萧瑟冰冷的空间俨然已经成为科幻片经典的符号化场景,人类文明的高度发达却带来地球的毁灭和末日,这一符号化的空间更能体现影片深厚的主题,引起人类批判式的自我反思。不同于地下城空间的未来属性,被冰封的地球表面这一空间则带有着历史与未来、真实和虚构交互的特殊属性,虽然这个曾经的生存空间已经被人类遗弃,但是井然有序的救援队伍和无数座推进式发动机印证着人类对于重归家园的追求和渴望。影片建构的第三个科幻空间是未来宇宙中的国际空间站,国际空间站的描绘是人类对于科技未来高度想象的体现,场景中出现的大量人工智能机器和宏大的特效场面都给观众带来一种“奇幻场景”的巨大冲击力和感官上的超高享受。一开始,人类将家园的拯救寄托于科技之上,在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人类最终通过自我的救渎获得重生的希望。这一科幻空间色调以冷色调为主,主要运用了具有金属质地的白色和灰色这两种色调,机器的冰冷和人性的温暖在其中形成强烈的反差。影片的空间形态不仅能给观众带来带来感官上的享受,它也是影片传达意图的重要手段。当“流浪地球”计划失败后,基本上宣告了对于地球的放弃,而刘培强通过与moss的激烈对抗,最终为人类选择了新的希望,这也意味着人类文明的最终胜利,并且向观众传达了影片的意图,真正能救赎人类的也只有人类自身,没有人类的文明毫无意义。(二)科幻空间中的民俗文化书写

目前,对于民俗文化概念的表述,尚无统一的界定。钟敬文在对民俗文化研究的过程中,将民俗文化简要地概述, “民俗文化,是世间广泛流传的各种风俗习尚的总称”。史博公在研究中提出“民俗文化是一个动态范畴——其主体部分是那些形成于过去的民族传统文化,但其流脉会一直延伸到当下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并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演进。因此,民俗文化既具有历史属性,同时也不乏现实生机”。影片中蕴含着丰富的民俗事象元素,民俗事象基本可细分为物质民俗、精神民俗、语言民俗和社会民俗四大类。民俗文化在进入电影之后,以影像为媒介,融合丰富的电影视听元素,赋予影片特定的文化色彩,展现出本土化的艺术魅力,以自身的原型特征激发更广泛的观者接受认同。

在《流浪地球》这部影片中,物质民俗主要有广为人知的经典建筑、工艺制作、宣传标语等;精神民俗主要有信仰理念和伦理观念等;语言民俗主要包括各国的传统语言和我国特色的区域性语言,例如北京话和贵州话;社会民俗主要包括展示传统节日的各项民间娱乐习俗等。具体来说,物质民俗里的广为人知的经典建筑已经成为一种文化传承的代表,《流浪地球》将故事发生的时间设置在2075年,刘启一行人到地表所看到的上海东方明珠、上海中心大厦、兰州拉面馆等建筑已经成为科幻空间中的历史建筑,印证着若干年前人们的生活文化轨迹,地下城内也有传统的书店、小吃店、串店、麻将馆、酒吧等以往大众生活的建筑形式,也有历史古迹八达岭长城的呈现。在工艺制作方面,传统的捏泥人和毛笔字是典型的民俗体现,在影片中也一再呈现。影片中也大量出现了涵盖着中国式标语的画面,有文字形式和语言形式两种,文字形式的标语有“天灾无情人有情,孤儿领养暖人心”、“ 经过木星请注意避灾,及时领取避灾物资”、“ 今日注意安全,节日阖家团圆”等,语言形式方面是影片从头到尾多次出现的北京交通广播的宣传“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行车不规范,亲人两行泪”;精神民俗中的信仰理念在影片中具体体现为人类自强不息的为了新家园而奋斗,通过一代一代子孙的传承来寻找人类新家园的希望。同时,韩子昂车里的佛珠和弥勒佛像的出现,也是一种宗教信仰的表达。影片的伦理观念一直围绕着抒写家国情怀来进行,将人们对于故土的依赖和亲情的依恋展现得淋漓尽致。刘启和刘培强两父子在双方家国理念的不断碰撞融合中,最终归于统一,这也是电影突出展现的部分。在语言民俗方面,影片中世界各国成立了联合政府,但是并未规定统一的语言,而是依旧保留各个国家的传统语言。 除了各国传统的语言文化,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语言也在部分镜头得以呈现,如影片蒂姆的京味儿和空间站中国宇航员的贵州话;社会民俗具体体现在庆祝春节的各项传统节日娱乐形式如:舞龙舞狮、春晚、饺子、贴福字的展示中,烘托出传统的春节氛围。春节作为中国重要的节日,有着十分特殊的意义,它是全家团聚的时刻,是新的一年的伊始,同时也是新生活和新希望的开始,与电影主题的表达十分切合,想必这也是导演选择故事发生伊始的原因。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科幻空间中的民俗文化书写

下一篇: 科幻空间中的民俗文化书写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3

(c)2008-2013 学术规划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