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中国文化典籍翻译的误区
 
更新日期:2020-03-24   来源:山东外语教学   浏览次数:172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学者刘笑敢为指导中国哲学研究,提出了反向格义这一概念,他指出:反向格义就是借用现成的西方哲学概念来定义和解释中国传统思想之术语。将这一概念引

 
 学者刘笑敢为指导中国哲学研究,提出了“反向格义”这一概念,他指出:“反向格义”就是借用现成的西方哲学概念来定义和解释中国传统思想之术语。将这一概念引入翻译领域,即搬用西方成套的翻译思想、理论来定义和翻译中国文化典籍之术语。然而,这要求译者必须把握好“反向格义”的“度”,一旦有所超出,就难免会造成枘凿不合的情况。

以汉学家理雅各(Legge)为例,他在翻译中国文化典籍(如《论语》、《中庸》等)时,常融入基督教色彩,以这种近似于“反向格义”的方式,满足了西方受众的阅读审美,然而,却扭曲了中国文化典籍中术语的表达和呈现。以其在《论语》中的翻译为例,理雅各将《论语》中的“天”译成“Heaven”,《朗文当代英语辞典》(第四版)第755页中,“Heaven”一词的解释为“PLACE OF GOD: the place where God is believed to live and where good people are believed to go when they die.”,具有浓厚的基督教文化色彩,扭曲了儒家中“天”的内涵,我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将中国古典哲学的“天”分为物质之天、主宰之天、命运之天、义理之天和自然之天,此处孔子所指的“天”应为主宰之天,并不等同于西方世界的“上帝”,对译为“Heaven”,虽然有出于迎合西方受众的考量,但是这种过度的归化诠释也使得中国传统文化趋向于简单化、碎片化,有失偏颇。

以我国著名学者辜鸿铭为例,辜鸿铭是我国著名爱国主义翻译家,致力于翻译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在当时,为了让中国文化典籍为西方读者所接受,辜氏翻译中也难免要做出让步,稍显失真。辜氏的《论语》译本中将“天”译为“God”,对此,他有着自己的解释:此处的“God”所指的不是西方宗教中的人格神,而是指“宇宙秩序”,是固有的、最高的、普遍的、根本的“宇宙真理”(辜鸿铭,2013:234),然而,理雅各却在译名之争中同样将“God”界定为西方的“上帝”,在他看来,西方的“上帝”与中国的“帝”是相同的,基督教的思想与中国传统思想甚至是相通的。因此,辜鸿铭将“天”译为“God”固然可以很好地迎合受众,但却始终没有将中国文化典籍中“天”的意象表达出来,混淆了概念。

两种异质文化交融是一个必经的过程,“以西译中”、“以中译西”是一种权宜之策,以佛经翻译为例,佛教传入中国所用“格义”严格来说就是一种“以中译西”,也正是通过这种方式,佛教在中国落地生根。这就证明,这种翻译方式、思想本身是具有指导、借鉴意义的。然而,若过度“以西译中”(上文所述“反向格义”)或者“以中以西”(包括“格义”),就难免断章取义,将博大精深的中外文化典籍简单化、平面化,不利于文化传播。因此,当代译者身负使命,任重道远。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中国文化典籍翻译的误区

下一篇: 中国文化典籍翻译的误区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3

(c)2008-2013 学术规划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