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设置优化创新课程体系,实现双主体双循环学训做一体化
 
更新日期:2020-03-24   来源:教育理论与实践   浏览次数:105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设置优化创新课程体系,实现学训做一体化,是构建双主体双循环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中的核心内容,实施创新课程体系,是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

 
 设置优化创新课程体系,实现学训做一体化,是构建双主体双循环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中的核心内容,实施创新课程体系, 是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设置优化创新课程体系是一项繁杂的系统工程, 它包括了课程的创新观念, 创新的课程内容, 创新的课程机制和创新的授课方法等。

1、课程设置教育观念创新。中华文明五千年来一脉相承,经过历史的涤荡和沉积,铸就了博大精深的文化。在这种丰厚的文化滋养环境中,孕育了中国人独特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尊师重道历来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尊敬师长,谨遵教诲”是每个学生自上学之日起就被灌输的思想,并在其成长的过程中被家长和老师不断强化,经社会舆论不断予以巩固。尊师、重道就变成了对教师和权威的盲从,进而最终减弱了整个新生一代想象力、创造力和独立人格的成长。因此,培养创新人才必须彻底实现课程设置教育观念的转变。要把实现大学生的客体性参与向主体性参与的转变,作为设置优化创新课程体系的基本立足点。要让大学生在接受课程教育的过程中,充分体现大学生的自主性、选择性、能动性、创造性;要让大学生在探索知识、学习技能以及进行社会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功能特性、个人个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要让大学生通过不断丰富自我的人文精神,全面提高为社会创造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创新智能、创新思维方式和创新潜能 。要把大学生培育成一台台未来的发电机,而不是从动机、传动机;要让大学生融入社会后,通过创新潜能不断拓展,不断地向社会输出正能量。

2、课程设置内容创新。 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虽然有多种途径可以选择,但是最重要的渠道还是要通过课程的内容和方法体现出来。 课程设置内容创新,一般包括课程标准、 目标、 体系、相关教材与资源以及考查、 评估等方面的创新。传统课程设置内容一般都是建立在高校课堂层面上的课程体系内容,并不包括科研、生产经营等知识技能方面的培养训练的课程体系内容,没有专门针对某些专业理论技术如何进行科学研究的课程设置,也没有就某些专业理论技术如何进行实际生产应用的课程设置,这样课程体系显然是不完善的,也是不全面的。已经不能适应创新人才培养要求,因此,设置优化创新课程体系,不仅要在高校层面上,而且要在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层面,进行课程优化设置,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都有根据各自的培养优势和特点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方案,并形成一个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统一协同的双主体双循环课程体系。

在设置优化创新课程内容时, 首先要确立现代课程意识, 不仅要将教师、学生看作为课程内容实施者和接受者, 而更重要的是应把他们看作为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者, 走出把课程教材内容仅仅视为既定知识和成熟学科的误区。 把课程内容体系理解为教师、 学生、 教材、 实践、 方法、手段和环境等要素的整合体, 把课程内容体系的实施过程理解为学习者的知识经验不断积累、智能不断提升、思维方式不断变化和创新潜能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 不能只依赖 “ 课改” 或 “ 教改” 来找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 其次是针对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内容, 建立新的课程评价体系。 不能用过去的考试评估体系来束缚教学课程的创新性。 如果学生处于一种为考试或单纯为升学、 为将来找好工作而学习的氛围中, 教师坚守单凭学生考试成绩论成败的保守而教条的信念, 那么难以想象会造就出创新人才。 因此, 需要真正树立起为发展与创新而学, 为发展与创新而教的新理念, 建立起真正的具有活力的创新课程教学评价体系。

3、课程设置教学形式与手段创新。 形式的创新是课程教学创新体系中最关键的环节之一。 实施创新型人才培养不应忽视教学形式与手段的创新, 形式与手段要主动适应新的人才培养需要的机制。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设置优化创新课程体系,实现双主体双循环学训做一体化

下一篇: 设置优化创新课程体系,实现双主体双循环学训做一体化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3

(c)2008-2013 学术规划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