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生方面
1.对参考范文的依赖
很多学生习作时喜欢参考范文,而不是参考生活,这便是对范文模板的过渡依赖。从遣词造句到布局谋篇,“模仿”只能为习作起步阶段架桥铺路,一味的“依葫芦画瓢”难能促进学生创新和突破,范文的条条框框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并且借鉴久了会演变为习惯性抄袭。
2.写作内容的失真
“虚构”成为小学生习作的一大绊脚石,导致习作内容的极度失真。“虚构”体验引起的内容失真有多方面。虚构的情感只是形式上制造的波澜起伏,缺乏真情的流露,语言便会苍白无力;虚构的素材即使跌宕起伏也只是编造的故事,公式化的处理无法打动读者;虚构的立意虽然能拔高习作的深度和高度,但是难以掩盖生拉硬扯之意。
3.自身经历的缺乏
很多学生缺乏相应的活动经历、生活体验,导致习作中产生“无话可说”、甚至“胡乱说话”的现象。“无话可说”体现为:习作时无从下笔,甚至很多学生惧怕习作,“谈作文色变”。“胡乱说话”则是胡乱写、胡乱表达。体现为:描写事件时,把不是自己经历的事情当做亲身经历描写;描写人物时虚构生活中根本不存在的人;描写心理感受时虚情假意,捕捉不到真实的“喜怒哀乐”……经历的缺乏导致事实的编造,生硬联想、牵强写作、矫揉造作。
(二)教师方面
1.教学目标的功利
如今,教学目标设置的功利化越来越突出。很多教师为了完成习作任务,扭曲了教学目标的理念,设置的教学目标简单化、机械化、程序化。这部分教师将习作教学目标设置为简单的训练学生的言语表达,仅是为了满足自己完成教学任务。经过习作训练的学生,仍旧得不到进步和收获。
2.教学内容与生活的割裂
教师没有深入挖掘教材内容,机械的按照教材习作进行教学,导致习作内容和生活的严重割裂。教材设计的内容是来源生活、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但是生活以文字的形式反映在教材上,容易与学生产生距离。教师假如不创造生活情境、补充教材之外的相关内容,很难唤起学生的真情实感,更难引起学生的共鸣。
3.教学方法的单一
很多教师习作教学的方法极为单一,主要采用“先导后写式教学”。首先,学生容易按照教师的方法,按部就班的习作,导致学生缺少独立思考、灵活建构的空间。其次,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语文课堂是师生之间的对话过程,作文教学尤其重视“双向对话”的过程。教师采用首先指导,后引导的方法,完全忽视了学生的兴趣、想法、感受,就是忽略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