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国家战略布局体系空间缩紧,高校间竞争激烈
一方面国家在《“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与条件保障能力建设专项规划》中明确提出:“国家发展改革委不再批复新建国家工程实验室,科技部不再批复新建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此基础上,严格遴选标准,严控新建规模。”另一方面科技部、教育部等部门也越来越强化“动态调整、有序进出”的考核机制(淘汰率10%左右),一定时期内,国家级、教育部级科技平台将维持在增幅较小的相对稳定数量内,其竞争态势可见一斑。对照现有国家部委的科技平台布局,发现中医药领域相关的国家级、教育部等科技平台,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大多集中于天然药物化学、活性组分、药效等;中药、中医内科、针灸等。在同行院校外部竞争压力下,单纯依靠资源配置来驱动科技成果产出的空间已然不足,科技创新动力既面临从资源驱动到人才驱动的转变,更面临从人才孤岛到人才集群的转变。
2、高校科研组织体系活力不强,内部优势分散
当今科学发展的复杂性与综合性,已使得大多数科学问题的解决需要多学科交叉、团队协同攻关。而大部分中医药高校现有科研组织多停留在“学校—学院—系”的垂直管理方式,学科间、团队间缺乏深度融合,往往单兵作战,难以统筹整合校内外各方资源,因而也就难以将依托某一二级学科为主的条线型平台、团队聚拢成目标方向一致的大平台、大团队,也就难以承接重大项目、产出重大成果。此外,高校现有科技资源严重急缺,且长期处于学院的割据状态,但是却存在“事事都要有所为、事事都要为好”反而无法“集中力量办大事”,无法真正形成属于自己的“看家本领”。比如,部分中医药院校重点科技平台实际面积达不到主管部门要求,科技平台中有多个平台为“套班子,多块牌子”一的建设模式,“多个牌子”虽然是平台建设水平的象征和体现,但容易影响平台研究方向的聚焦程度。自由探索、自我管理、各自为阵的科研组织体系也许会使科技平台建设在人才要素驱动下出现几个“高原”,却较难形成“高峰”。长此以往,还会导致高校科技体量剧增与学术资源割据之间陷入循环死扣。而这种体系是远不能适应科技创新新趋势、新要求的,也是难以满足和支撑中医药院校“双一流”建设目标的。
3、 科技平台开放协同效能不足,制度供给失调
当前国家出台的《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国务院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若干措施的通知》,江苏省出台的《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省教育厅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的实施细则》等系列政策均对对高校科技评价改革指明了方向,也终将催生高校新一轮改革大潮。科技评价机制是学校科技工作的根本抓手,一味停留在老套的体制机制下,没有刀刃向内、刮骨疗毒的决心,恐怕很难保证在“双一流”阵营中大旗永立。纵观部分中医药高校现有科技相关政策制度,特别是有关职称、工作量考核、资源配置方面,缺乏有效激发科技平台(团队)的开放共享和创新效能的制度。而科技制度供给上不能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就难以有序调动科技平台(团队)向国家需求靠拢,向协同增效进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