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土石方工程”[2]的教学内容中,插入作家秦牧写的散文《土地》中的几段文字:
1)我们热爱土地,我们正在豪迈地改造着土地,使他变成一片锦绣。当你这么思索的时候,大地上的红土黑土,黄土白土,仿佛都变成感情丰富的东西了,它们仿佛就像古代神话中的“息壤”似的,正在不断变化,不断成长,就像具有生命一样。
2)几万人围在一片土地上建筑堤坝,几千人举着红旗浩浩荡荡上山的情景尤其动人心魄。那呐喊,那笑声,尤其是那一对对灼热的眼睛!虽然在紧张的劳动中大家都少说话了,但是那眼光仿佛在诉说着一切:“……”
教案设计:
1)课堂讲授之前,在学校的网络教学平台上上传《土地》的全文,文中的上述文字“加粗”,要求学生在教学平台上预习这篇文章。
2)课堂讲授时,讲解秦牧写作《土地》的时代背景为新中国建国十年后的上世纪60年代初,经过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设,“一穷二白”的国土初显新颜,全国上下兴起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高潮,但“浮夸风”初见端倪,为不久后的“三年自然灾害”留下了伏笔。接着,结合专业知识,强调开展工程建设的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量体裁衣”的重要性,讴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时代发展理念,展望祖国“天蓝蓝,地绿绿”的美好远景。
3)课后作业中,要求学生用新时代发展观对某土石方工程的施工案例进行评析,加强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习。
2、“水工程构筑物施工” 的教学内容中,插播纪录片《水脉》第三集《纵横江河》:
《水脉》第三集《纵横江河》重点讲述了我国21世纪初开始的南水北调中、东线工程解决了哪些世界级工程难题以及科技创新。中线工程的建设中,要在上世纪50年代修建的湖北丹江口水库的老坝基础上增高13米,工程隐患多,施工复杂;中线工程修建了许多世界上最大的渡槽以帮助江水跨越河流和铁路,修建了长达4公里的穿越黄河底部的过水隧洞,采用盾构施工,施工过程历尽艰辛。东线工程的建设中,修建了13座安装有贯流泵的梯组泵站,将扬州附近的长江水提高到十几层居民楼的高度到达山东,再将水自流至天津,整个建设周期长达12年,创造了9项世界第一。
教案设计:
1)课堂讲授之前,要求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和自科学决策开始的工程建设全过程。
2)课堂讲授时,观看纪录片后,老师首先就片中的混凝土加固、盾构、水槽等工程技术要点做简要的归纳,接着重点介绍东线工程中的贯流泵研发小组的关键人物之一 —— 刘超,曾经的扬州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一个诲人不倦、钻心科研、不断攻克科学难题的水泵专家;鼓励同学们在未来的人生中,投身于给排水事业,为祖国更加美好的未来添砖加瓦。
3)课后作业中,要求学生写一篇《水脉》全集(共八集)的观后感,要有一定的理论高度和专业见解。
3、“沉井工程”的教学内容中,插播宣传片《沪通长江大桥》:
沪通长江大桥主航道桥主跨为1092米,为目前国内最大跨度的斜拉桥,也是世界上最大跨度公铁两用斜拉桥。大桥主塔高325米,相当于100多层楼高,主塔承载的轴力达30万吨。大桥桥址河段位于感潮区内,受潮流和径流的叠加影响较大,河床段桥址全部为粉细砂、细沙和淤泥粉质黏土层。大桥主塔基础采用倒圆角的矩形沉井基础方案,施工难度大但施工质量高,其平面面积达5100平方米,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桥梁沉井结构。
沪通长江大桥采用了一系列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新材料和新结构:钢桁梁斜拉桥主桁杆件采用了专门研发的屈服强度达到500兆帕级Q500qE级高强度桥梁结构钢;主航道采用了刚度大、行车性能优越的箱桁组合新型结构,体现了世界钢桥结构的发展方向。
教案设计:
1)课堂讲授之前,要求学生查阅资料,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系列讲话精神[1]以及国家层面上的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
2)课堂讲授时,观看宣传片后,江苏南通籍(或苏州籍)的学生“话说长江”;接着,其他同学自由发言,畅谈祖国的大好河山。再接着,老师剖析沪通长江大桥的主塔沉井基础施工技术。最后,老师和学生一起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新形势下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关键是要正确把握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总体谋划和久久为功、破除旧动能和培育新动能、自我发展和协同发展的关系,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加强改革创新、战略统筹、规划引导,以长江经济带发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讲话的精神内涵,研讨水工程施工在新形势下的发展动向。
3)课后作业中,要求学生在网上跟踪沪通长江大桥的建设进程,在学期期末的水工程施工课程设计时,提交图片、视频一类的文档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