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保持经济稳步增长,形成“绿色”收入格局
中国经济运行情况分析显示,自2015年到2018年,我国在经济实现了稳步增长,这是实现分配更加公平的前提。要稳定保持这一局面,在宏观领域首先要聚力于中央经济政策,坚决贯彻中央经济路线,以此为依据致力于改革创新这个行业基本点,争取实现“少耗能、高质量、新动能”的企业发展格局。同时,促进重点地区的重点发展是为经济稳步增长提产增能的有效手段,重要区域必须打好第一枪、领头枪,发挥产业引领作用,同时鼓励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开创次发达地区开创新局面,对微观领域而言,促进消费提档升级是实现经济稳步增长的重要领域,民生消费是衡量地区国家发展的重要指标,促进消费转型,要在保持经济大体量发展的同时,不断提高居民收入,通过形成劳动力与劳动价值相匹配的报酬格局从而促成绿色收入分配格局:一方面要逐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避免在城镇化过程中形成单步前进,重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通过扩增农业种类,增加农业的机械化投入,减少农业发展过程中的成本投入,确保农民收入不断增长,这是避免城乡差距扩大化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鉴于目前我国地区与行业之间收入差距过大的现状,集中对这两方面进行融合性平衡是形成绿色收入格局的又一重要举措,东部地区较于西部地区具有优先发展、优先获取资源的优势,而中西部也在这一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能源供应角色,在当前中西部发展较为落后的现状下,要充分发挥东部带动优势,通过吸纳东部技术人才不断扩展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条件优势与视野。
(二)完善政治生态布局,促进民意“绿色”渠道畅通
在十九大报告中,较之以往我国民主表现形式,习近平新增了“最管用”这一提法,“最管用”既表明自上而下的民主体系具有内在的、良好的沟通系统,又体现了民主群体对民主生活的广泛参与和建言献策,民主在这里不仅是目的,更是手段。完善我国政治生态格局,实现民主绿色渠道畅通,应从以下方面作出努力。首先,建立完善的民主制度框架是形成健康民主生态布局的首要举措。民主生态布局意在通过制度性体验,促进民主内外联动,从而为实现有效民主营造健康的民主氛围。当前,我国民主制度的建设与发展已经取得了长效进展,但微观民主的实施与贯彻,尤其是在民主规范化与程序化方面仍有很大提升空间,因此,规范民主运行源头、督查民主运行过程、反馈民主运行效果是实现民主生态健康化与体态化的重要方面。其次,强化基层民主的民主自觉,打破“小群体”壁垒是实现真正民主的保障,我国民主的实施效果目前来看在高收入、高发展地区比较充分,民意进谏渠道畅通,民主反馈机制也十分高效,而在基层民主自治中情况不容乐观。对于基层民主事务中的“民主集团”现象应该坚决根除,扩大民主普及力度,扩展民主征集范围,使更多的群众能够自主表达意见;另外,坚决反对基层民主“不作为”现象,民主是制度支撑,更需要实践保障,对于人民群众所反馈的问题和提出的建议应该积极听取,认真分析,适当采纳。最后,民主素养是形成良好的民主生态布局的核心,人民作为民主的参与主体与体现主体,在民主化进程中始终承担着重要角色,人民民主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民意导向的表达正确与否,因此,必须培养键康积极的民主意识,做新时代的民主生活参与者与发言人。
(三)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绿色思维底线
绿色思维底线是指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范围内,根据我国实际情况,结合民族传统风俗而形成的具有普遍意义、体现时代特征、顺应人民意愿的正确思维导向。在当代,就是巩固并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提供的坐标指引美好生活的实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相较于核心价值观中国家层面的八字导向,新时代提出了“美丽”这个具有更大外延性的价值导向,“美丽”标志着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理想旨归,也是衡量我们在何种水平与程度上达到了人民所期望的美好生活状况,这是其一。其二,“自由平等公证”这一具有普适价值的概念具有丰富内涵,体现了我国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对伦理理念的关怀与倡导,这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具有完全契合点。法治是体现于社会价值观层面的最后一个方面,法就是规矩,就是一种公众制约力,同时又是一种底线,一种公众权威,以法保底,是社会充分体现自由平等公正良好秩序的保障,同时又是对这一过程中破坏性因素的制裁,更是对美好生活实现在理论与实践转向上所作出的正确关照。最后,就个体而言,首要的是坚持爱国底线,尤其是在当前所面临的各种国内外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冲击浪潮中,必须强化国家意识、增强民族情感、牢记华夏血脉,同时发扬传统文化精髓之“四心”,营造良好的人际交往氛围是追求美好生活、增加人们幸福感与融入感的重要一隅。
(四)培育消费新理念,发展绿色消费模式
消费在拉动经济稳步增长、维护社会安定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面对当下社会所流行的“异化”消费理念,为了更好的促进人们消费模式的转型升级,有必要进行新时期消费理念的跃迁性改革。在传统恩格尔系数中,食品支出占个人支出的比重越高,表明家庭收入越少,从而也在宏观层面表明国家的整体经济能力较弱。因此,培育消费新理念,首要的就是通过增加居民收入,降低降低恩格尔系数,因为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保证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8],这意味人们只有在解决了基本的生活需要,才会对更高层次的生活方式提起兴趣和需求,而一个社会要实现全面发展,不可能仅仅使人民停留于生存资料的边缘。其次,消费标准应该由“量”向“质”实现跃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传统的生活方式与消费方式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以食为例,人们由过去对满足“口欲”的需求转向对健康食物的需求,对食物多样化地需求与满足已经达到了过去无法想象的地步,需要的转变过程表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已经发生全方位改变,与此同时,社会供给矛盾却出现较大裂变。因此,必须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发展新的消费增长点,不断提高消费的质量。最后,从个人方面而言,消费转向实践向度还需要从消费者自身做起,倡导绿色消费理念,遵循适度消费原则,通过培育自我合理的消费理念,形成对消费与生态 关系的正确认识,从而促成消费合于需要、消费应于需要的消费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