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南流江畔的玉林,至迟在明代时已经建有天后宫。“高岗上庙,南桥下庙”,说的是老玉林人熟知的南流江上的竹美天后宫和绿杨天后宫,上游的为上庙,下游的为下庙,它们是玉林(市辖城区)仅存的具有妈祖崇拜的两处遗址。本文要讨论的“高岗上庙”,现正式名称为绿杨妈祖庙,位于玉林市玉州区名山街道绿杨社区的高岗岭。在采访中,报导人说,绿杨妈祖庙曾因位于高岗岭得名高岗庙,直到1950年代因原国家领导人叛徒“高岗”之讳改名天后宫,1991年在原址右侧新建之后不久更名为妈祖庙。改名的具体年份不详,至于为什么从天后宫改名为妈祖庙,受访者推测说可能是赶时髦吧。不过,笔者发现庙里的供桌、杯碟、器具上至今仍然有红漆书写的“天后宫”字样。
追根溯源,依庙中现存石碑所载,绿杨妈祖庙最早大约建于明代末年(一说是明隆庆戊辰年1568年),距今已有四百多年。清光绪二十年刊本《鬰林州志》已有记载“城东五里谷杨堡有高冈庙,亦名天后也”。[4]据碑文考证,该庙曾于乾隆十一年扩建,嘉庆十八年重修,道光二十五年再修。[5]民国初年曾经重修,具体年份不详。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当时的高岗庙神像被毁用作兴办新学场所,一度成为玉林市第五小学校址,文革期间庙宇的主进和三进都遭受了毁灭性的破坏,被拆除新建教室,徒存地基。目前,原庙的旧址仍在绿杨小学校园内,仅留有基本完整的门楼一座(或称前座),庙内的清代建筑结构多已毁损,剩下一对刻有“乾隆十一年”的石墩和门框,左右次间共存碑刻22方,其他残缺的石碑三十多块,并有待发现更多的碑石。
1991年,当地村民自发组织起来,在原址右侧重新选址新建了面阔三间两进的新庙。2011年,绿杨妈祖庙组建新的管理委员会,举办升座二十周年庆典并加建广场、横廊等设施。2012年,绿杨妈祖庙开始举办“第一届妈祖文化节”,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七届。2013年,入选《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名录广西卷》。2017年,在原高岗庙的旧址上发掘出五十几块古石碑刻,着手申报玉林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暨非物质文化遗产。2018年9月,《玉林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八批玉林市文物保护单位及其保护范围的通知》公布“绿杨高岗岭天后宫”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为“以天后宫头座门楼四周滴水为起点,东至28米处,南至10米处,西至35米处,北至12米处”。目前,玉林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和绿杨妈祖庙有意向将妈祖庙及周边区域建设成为“玉林妈祖文化公园”,打造妈祖文化品牌,发展妈祖文化产业。
如上所述,绿杨妈祖庙先后经历“高岗庙”—“天后宫”—“妈祖庙”的更名过程,以及“明代始建”—“清代扩建”—“民国重修与毁损”—“新时期新建”的发展历程。诚然,这样的发展轨迹在中国千千万万的乡村庙宇中并无独特之处。在绿杨村历史与文化的发展中,妈祖庙(天后宫)则承担“纵横联合”或者说是“整合”的作用。从庙里现存的古石碑文和最近二十年新刻的碑文中,不难看出绿杨村是个复杂的多姓氏村落,陈、罗、梁、苏、李等多个姓氏共同生活在这里,以妈祖庙为中心,有组织的参与妈祖祭祀活动,形成集体意识,促进村落的发展。如《鬰林州志》就曾极为生动具体地描述当地祭祀妈祖仪式的热闹景象:“农历三月念三日,天后神诞,南桥之庙为下庙,高冈之庙为上庙,先两日下庙以銮舆迎神像,有仪仗鼓乐彩亭彩式龙凤狮象诸戏、异草奇花等,簇簇为前导,巡庭院的守至上庙而回,次日上庙亦如之演戏酬神数日。乡村神庙亦时有舆神出游,而惟此为繁华热闹。” 庙里的部分碑文更是表明,参与捐资人员来自各行各业,有文会的,也有商会的,行会的。最为有名的当属《嘉庆二十年文华会捐底提名记》,碑文中共载有文华会成员160人,其影响可见一斑。最近几年,居住在绿杨村的居民,农历三月都会在妈祖庙举办妈祖文化节和庙会,开展多种多样的祭祀与朝拜活动,如妈祖出巡、民俗演出、特产展销等,不仅吸引本村的民众参加,还吸引大批海外游子甚至是外来游客一起参加活动,捐资碑刻则是以村民小组为单位进行区分排位的。可见,绿杨妈祖庙不但是社区内不同姓氏整合的纽带,还是不同社区之间、不同行当之间相互关联的节点。在成为本地的文化名片之后,也有利于经贸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