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文艺 » 正文
关于网络非语言符号的消费
 
更新日期:2020-04-13   来源:新媒体与社会   浏览次数:211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被图像包裹的消费社会,网络非语言符号也沾染了消费气息。网络非语言符号形象直观、诙谐娱乐更具视觉感染力,是推动消费文化的重要动力;网络非语言符

 
 被图像包裹的消费社会,网络非语言符号也沾染了消费气息。网络非语言符号形象直观、诙谐娱乐更具视觉感染力,是推动消费文化的重要动力;网络非语言符号具有指示价值和亚文化属性,是网络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网络非语言符号决定消费、隐含迷因,是促进消费行为的动机因子。

(一)商家:符号捆绑消费

网络非语言符号被消费文化征用有其必然性,不同于语言符号的概念性和联想性,直观具象的非语言符号“一图胜千言”,不同于传统社交非语言符号,网络非语言符号传播速度快、传播面广,兼具诙谐性、娱乐性,在消费社会中更能激发视觉神经元,刺激消费行为。

一些商家将热门网络非语言符号视为消费圣物,利用其在网络社交中的病毒式传播,引发消费景观。2018年支付宝中国的锦鲤活动,让“锦鲤”红遍网络社交,不少商家捆绑锦鲤进行营销消费。2019年电视剧《都挺好》热播,剧中人物苏大强爱作、自私、有心机,被网友制作成表情包走红,各大商家随即捆绑苏大强表情包刺激产品消费。

如鲍德里亚说,“形式将自身不断地掩盖在内容之下,这是形式的狡计。符码的狡计在于将自身掩盖在价值之下,或者通过价值而产生自身。正是在内容的‘物质性’之中,形式消解了自身的抽象性,并将自身再生产为一种形式。”商家借助符码捆绑消费,将消费价值隐藏于符码之下刺激消费行为。

(二)消费者:符号标榜消费

当今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当代青年的需求层次由基本的自然属性转向社会属性,精神需求越来越高。网络非语言符号已成为当代青年“亚文化”族群的身份标志,与中老年表情包泾渭分明。

当代青年符号消费的本质是身份认同和阶层重构,网络非语言符号的社交意义已经脱离了单纯的表情达意,成为指示当代青年身份的“指示符”。 2018年腾讯推出网络综艺《创造101》,节目选手王菊通过“菊外人”表情包收获涨幅202%的票数,王菊系列表情包成为王菊粉丝的身份标识。

当代青年符号消费的动机在追求个性和区隔。网络非语言符号的使用具有开放性,又兼具排他性。网络虚拟社交中,每个网络个体和群体都在寻找自己在新秩序中的位置,通过符号的选择与使用,当代青年找到自身定位,实现与其它个体和群体的“区隔”,标榜自己的消费身份。

(三)产品:符号决定消费

弗雷德里克·赫兹伯格(F·Herzberg)在双因素理论中指出,企业用于吸引消费者购买的市场营销因素可分为保健因素和动机因素两类,保健因素是消费者购买的必要条件,动机因素是消费者购买的魅力条件。消费社会消费决定生产,动机因素取代保健因素成为消费行为产生的根源。

网络非语言符号是吸引当代青年的魅力因子,成为连接商品和消费的关键,释放巨大符号价值。电视剧《延禧宫略》利用剧中人物表情包营销创下收视传奇,爱奇艺网播量破100亿;网络综艺节目《创造101》将参赛选手与流行网络非语言符号捆绑,让锦鲤杨超越“C位出道”。

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中指出,当消费逻辑被界定为“符号操纵”之后,标志着整个社会已经进入了“消费社会”。网络非语言符号成为消费图腾,当消费者使用符号时,用符号背后的文化内涵自我界定,唤起消费意识,产生消费行为,实现商品、文化、符号的“三位一体”。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关于网络非语言符号的消费

下一篇: 关于网络非语言符号的消费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3

(c)2008-2013 学术规划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