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分析
 
更新日期:2020-04-22   来源:青少年体育   浏览次数:173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闲暇时间的不断增加,国民越来越重视自身的身心健康,从而促进全民健身活动的蓬勃发展,于是社会对多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闲暇时间的不断增加,国民越来越重视自身的身心健康,从而促进全民健身活动的蓬勃发展,于是社会对多层次、多元化社会体育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同时对社会体育人才的整体素质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大多数高校在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办学中,存在办学定位不准确,课程设置不合理,学生实习实践不规范,学生就业渠道不畅等现象,我校也不例外,直接导致就业萎缩、社会需求低迷等现象,在这种背景下,社会体育与指导专业的目标定位、培养方向、课程设置以及实习实训等的建设与发展,必须建立在需求分析(need analysis)的基础上,即在充分调查分析学生学习需求和社会需求基础上,构建校企(地)联合培养的人才培养机制与模式,以需求分析的相关理论为依据,分析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个人需求和社会需求,同时参照有关需求分析模型,探讨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和学生学习需求的关系,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据调查统计,全国有残疾人8千多万,甘肃省187万,天水25万多[3]。目前,对残疾人健康的保障主要靠医疗机构、康复中心、社区的救助。但外在的救助远远不能解决庞大残疾人群体的健康问题,特别是心理健康等。要改变从“医疗救治”向“自我康复”的转变,从“被康复”向“我要健康”的转变,从“外在救助”向“内在自助”的转变,需要大量指导残疾人康复的专门人才。残疾人的体育运动和康复成为国家需要解决的重大战略问题,也事关“健康中国”战略的实现与和谐社会的构建。整个西部高校基本没有设立指导残疾人体育及运动康复的专业,人才匮乏,但社会需求量大。因此,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方向急需转型,残疾人体育与运动康复人才培养,有助于满足社会需求,并有效解决学生就业。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分析

下一篇: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分析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3

(c)2008-2013 学术规划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