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文艺 » 正文
是艺术美学中“人格”的呈现方式
 
更新日期:2020-04-24   来源:艺术百家   浏览次数:219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这里的人格,即通常情况下的健康人格,人的主体呈现,就是艺术家通过艺术作品的创作,把健康人格塑造于艺术作品之中,并通过物化了的艺术作品,将人崭

 
 这里的“人格”,即通常情况下的“健康人格”,“人”的主体呈现,就是艺术家通过艺术作品的创作,把“健康人格”塑造于艺术作品之中,并通过物化了的艺术作品,将“人”崭新的一面呈现给广大群众,彰显人的尊严,抒写“人”的美学规律。

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也开始了艰难而漫长的现代化进程,从而进入了一个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生死攸关的转型期。在这个特定的时期,“人”自身的发展出现了一个真空地带:一方面,人们不能以传统的人格理想来现代的人,因为它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人的发展踢球了,传统人格的弊病在今天也愈来愈明显;另一方面,新的人格理想还在形成之中,一些人不知道该用什么标准对今天的人提出卓有成效的要求,人自身的发展缺乏明确、全面的目标体系,着使得我们的艺术家们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对人格的表现还不够系统,与物质文明的发展相比,而诠释精神文明的“人格”的自身状况显然落后一步,如果我们在艺术创作中缺乏对“人”自身的关注,那么作为大众的艺术作品将失去“灵魂”的存在,失去文化的力量。

那么,在当代艺术创作中如何将“人”主题进行有效的呈现呢?

首先,艺术创新通过艺术作品促进人的感性发展,而切入到健康人格的塑造中来。“健康人格”作为一个现代概念,是对所有片面的人格的超越,是对感性人的超越,是对道德人的超越。是对感性人的超越,是一种感性和理性相协调、相统一的完整人格,也就是说,对于健康人格来说,光有理性的发展是远远不够的,光有感性的发展也是远远不够的,人的感性和理性必须同时得到发展,才能构成健康的人格。正是在这里,艺术创作切入了健康人格的塑造工作,着主要是因为与其他文化传媒相比,艺术创作具有一种感性的品格,它偏重于感知与情感,是针对人的感性和情感而进行的,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也将自己的情感、审美等元素融入到作品之中,物化于作品之中。

如果艺术创新停滞不前或墨守成规,如果艺术创新不吸收“新鲜空气”而闭门造车,“人”的感性和情感得不到正确的宣泄,他就会失去与外界进行情感交流的能力,就会把自己封闭在狭窄的圈子里而渐渐退色老去,艺术作品也会因失去创新水平而导致道德水平的下降与湮没,也就失去了艺术创新在表现“人”的过程中所独特的作用与意义。

其次,艺术创新作为一种对“人”的存在,“人”的精神风貌的特殊呈现,又存在着一种对“人”的教育特质,它不仅从发展人的感性方面进行“直白”健康人格的塑造,而且,通过艺术创新在一些感性与理性交叉的非智力因素的传递、张扬,促进新的健康人格的再次生成、再次成熟。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质量大幅度提升,人们在享受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在渴望得到对美的享受、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也希望把自己幸福的一面传递给他人,分享给他人,那么在这种背景下,艺术创新也要与时俱进,把人民的想法表达出来,把人民的希望传递出去。

艺术是人类精神交流的手段,是一种精神生产的产品,它的存在首先是满足人类精神的需要。在现实生活中一种仅有的、独一无二的存在形式在演进,或者惊魂动魄,或者扣人心弦,那就是“人”的生存活动。正是人,也仅仅是人,在自我发现中整体地加以观察,加以揭示,加以表现,加以肯定,把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等统一起来,在艺术中审美地评价和确定人的价值。

艺术的内容,通常情况下是主观与客观相互渗透构成的。从主观方面——内在世界来说,艺术家创作的原动力往往萌动着自己的情思,要求表现自我对世界的情感态度、审美观照,或者要求表现自我对某一特定客观自我对象的审美认识和理解。这里有美学的、人性的评价,有道德的、价值观的评价,也有政治的或宗教的倾向性评价。

但无论如何,艺术作为一个独立自在的世界,展示人类精神生活,表达艺术家自我的心灵世界,求取沟通人心、诗心,在相互沟通中提高和净化人类自身,应当是艺术创新实现纯净化的主导倾向。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是艺术美学中“人格”的呈现方式

下一篇: 是艺术美学中“人格”的呈现方式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3

(c)2008-2013 学术规划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