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士尼电影的发展距今已有一个多世纪的历史。迪士尼电影的发展,首当其冲的就是迪士尼这个“龙头老大”。作为最“元老级”的一批动画电影制作工厂,迪士尼的动画电影之所以能够流传许久、老少皆宜、雅俗共赏,是因为它的喜剧性和轻松幽默的氛围,以及它将高雅喜剧和低俗喜剧进行有机结合所制造出来的独特的“笑文化”。倘若它只有滑稽的身体语言和匪夷所思的动作,只通过荒唐的语言设计和无聊的对白来填充整部电影,那么它必然只能够成为一时的笑料电影,而绝非流传许久的、可以直接进行真人角色定位设计的经典作品。插科打诨的方式和打闹动作的手法,是这些喜剧电影达成喜剧效果的途径,同时,电影中对于人生的透视,对于亲情、爱情、友情等情感关系的放大,对于勇敢、善良、宽容、奉献的人性特点的赞颂,对于影片中的人物在逆境中克服困难走向大团圆结局的关注,都对电影寄予了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人文精神。
例如,在电影《阿拉丁》中,阿拉丁面对精灵时所提出的三个愿望,一步一步的反映了他在不同的境遇中所做出的不同选择。从一开始为了对公主的爱慕之情而进行身份的转变,到后来阿拉丁身陷险境,在得到公主的私心与放精灵自由的选择当中展现了属于人性中的利己主义和纠结的心理,都克服了人物形象的样板化和死板性,让剧情更加合理,也使得人物更加饱满了。电影最终,阿拉丁运用自己的智慧转化了矛盾,并且克服了危机,获得了大团圆的结局,这是喜剧电影的基本定势,但是也说明了迪士尼的动画电影并没有因为将受众主体定位为儿童和老人就摒弃了电影的精神内核,放手让它沦为一场荒诞的闹剧;相反的,在《阿拉丁》,《玩具总动员》,《灰姑娘》这样的电影中,都融入了角色在不同的剧情阶段所具有的不同心理,展现了角色在过程中的犹豫的痛苦和抉择,让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对角色的命运走向充满了关注与怜爱,焦急的期待着剧情的发展。上到老人下到儿童,通俗易懂的剧情为受众的整体观影水平进行了匹配,同时又尽力的调动观众的共情性,这使得整部电影更加的生动和吸引眼球。角色的复杂心理,成为了角色行为的驱动力和产生条件,也更是对儿童受众的一种最初的心理启蒙,让他们接触到何为友情、亲情、爱情等必备的情感关系,同时正能量和乐天派价值观的传递又帮助着他们在观影中树立起正确的观念。惩恶扬善的电影主题、赏心悦目的场景设计,善恶分明的性格塑造,这些是迪士尼“笑文化”的内涵和必备的条件,它们让整部电影鲜活而具有思想,带领儿童在观影中体会剧中人物的情感变化和因果逻辑,从而让他们在这种轻松的情节氛围中成长,从而赋予了它一定的教育性和启发性。这也是迪士尼动画电影最典型的标志。
在这样的驱动下,迪士尼家庭电影不再只是低俗的笑料和闹剧。或许在形式上,它有时依旧沿用了低俗闹剧的民间狂欢形式和略显苍白的对白,但正因为它的人物有可塑之处,主题也可以进一步的延伸和挖掘,因此具备了向真人电影发展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