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校取得了很多重要成果,培养了无数各行各业的精英人才。然而,随着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以及我国高校扩招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压力,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出现了一些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怪现象。具体表现在:
1)、企业“招工难”与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矛盾。一方面,企业出现“用工荒”表明我国就业市场并未趋于饱和。“用工荒”的实质反映出了劳动力需求结构由过去的“招普工难”逐步转变为“招技术工难”的新常态。另一方面,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反映了高校毕业生的人才素质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
2)、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低与企业转型升级难的矛盾。根据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数据,全国主要工业品有80%以上生产能力过剩或者严重过剩,且工业附加值处于产业链的下游。我国制造业实现由传统的“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型升级已经成为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共识。然而,由于企业不愿投入研发,导致没有产业核心技术,处处受制于跨国公司的专利限制,无法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致使产业转型升级困难。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科技经费大幅增长,我国科研产出也水涨船高,论文、专利数量跃居世界前列。但是,由于经济和技术存在两张皮的问题,导致科技成果转化动力不足。
出现上述两对突出矛盾的根源很多,但有相当一部分还是与我国的高等工科教育建设自身存在的问题有关。我国工科教育虽然在规模、层次和专业门类等取得了许多重要成就,但仍然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问题,具体表现在[3-7]:
1)、建设理念不适应时代的变化。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产业变革的步伐也日趋迅速。以往总是经历科学发现、技术突破、产业革命的分层递进发展路线正在改变,正朝着科学革命、技术革命、产业革命融合发展的新趋势前进,全球进入了科技创新活跃期,各国科技竞争日趋激烈。我国现有工科教育仍然遵循过去90年代的教育范式难以与新一轮全球产业革命匹配,建设理念亟待更新。
2)、知识体系不适应时代的需要。专业知识不仅要精深、扎实,还要新颖。当今,科技信息每两年翻一番,人类的知识每3年就可以翻一番。学科间的边界不再清晰,渗透和融合是主流趋势,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层出不穷。这些新变化对我们工科专业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新挑战。
3)、教学方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过去,我们受制于物质匮乏、信息获取的不便利,教学方式采取教师讲、学生听为主的模式。现在,我们处在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信息获取更加容易了,各种网络课程、视频应接不暇。不是信息少了,而是信息多了学生无从下手。因此,按传统的根据教科书照本宣科传授的知识自然不受学生待见。
4)、实践教学不适应时代的进步。工科专业作为应用性、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需要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素养、良好的工程意识、卓越的研发设计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型人才。由于技术更新换代加快,高校专业实验室建设存在建设周期长、设备技术滞后、更新换代快、浪费严重的现象,导致工科毕业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欠缺,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