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现有的培养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更新日期:2020-05-09   来源:民族教育研究   浏览次数:205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目前全国大部分理工科院校都开设有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虽然近几年教育经费总投入增加,学科建设力度加大,但是从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公布的认证结

 
 目前全国大部分理工科院校都开设有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虽然近几年教育经费总投入增加,学科建设力度加大,但是从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公布的认证结果来看,截至 2017 年,仅有十几所高校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通过了认证,这说明大部分院校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仍然有很多地方存在不足,特别是培养的工程技术人才与经济发展需求的适应性还亟待解决。

1. 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办学模式趋同,没有充分反映行业的需求

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企业技术创新需要脱节,各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同构性”特征明显,多数学校通过学习国内高水平的研究型高校来确立自己的课程体系,并未有效结合自己的发展特色和优势资源来构建课程体系。 同时,许多地方高校不以地方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为导向,培养目标却没有充分的考虑到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盲目向那些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看齐,在办学理念、办学模式、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等方面区分度不大,没有自己的办学特色,缺乏多样性和竞争力。这使得培养的学生与社会的需求有所差距,学生的专业能力和水平难以达到就业的要求。

2 、知识体系不完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比较陈旧

受传统教育理念影响,我国高校过于强调按学科逻辑设计工科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构建仿效研究型大学,偏重于理论知识,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时没有很好地将科学理念、技术教育和工程实践融为一体,学科之间通常缺乏关联和交叉融合,缺少综合性和设计性环节,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往往各自为政,追求自己所授课程的知识系统性和完备性,缺少对专业人才培养整体目标的通盘考;教学内容上缺乏时代性,不少课程体系陈旧、落后,与时代的发展相脱节,一味注重专业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和素质培养;在专业课程上未能紧贴电子信息新技术发展,即使安排了结合新技术的专业选修课,在课程体系构建时与其他课程之间的衔接也比较混乱,缺乏开放性和动态灵活性;教学方法上仍未摆脱以教师为中心、单向灌输为主,留给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时间和空间不足,学生无暇涉猎专业以外的领域,学习上习惯于被动接受,将标准答案和已有结论奉为圭臬,缺乏质疑和反思的批判性思维。由此培养出的学生视野狭隘,知识背景单一,既不具备深厚的理论研究功底,又欠缺娴熟的动手实践技能,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无法适应行业岗位要求。

3、 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理念和方法落后,培养过程偏离工程实际

部分工科高校“关门办学”,缺乏对市场需求的调查和预测,不了解产业的用人需求,不能及时适应快速变化的外部环境。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同生产和创新实践脱节,教学内容陈旧,滞后于行业发展。学生对现代企业工作流程和文化缺乏了解,上岗适应慢,到企业实习、实践时间短、深度不够,无法深入了解行业企业的具体情况和实际运作。在顺应时代变革的“新工科”要求下,就需要重构一些核心知识,升级旧模式,将科学、人文、工程交叉融合起来培养复合型、综合性人才,使培养的学生具备整合能力、实践能力、领导能力和全球视野,成为一个工程领域甚至是人文科学的领袖人物。

4、 校企之间未能建立良性的联合培养机制,产学结合力度不够

企业需求和教学活动有效结合是培养工程技术人才最有效的途径。 当前,高校教学活动缺乏有经验的企业工程师参与,企业接收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训的积极性也不高,造成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薄弱,到工作岗位上需要较长的过渡期。在专业建设和监督评价环节也缺乏企业参与,通常比较重视师资结构、教学条件和课程建设与改革等相关方面,难以做到企业需求和教学活动的有效结合。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现有的培养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下一篇: 现有的培养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3

(c)2008-2013 学术规划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