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提升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建议
 
更新日期:2020-05-13   来源:教育评论   浏览次数:199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第一,转变思想观念,增强教师思政育人主体意识。改变专业课教师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轻价值引导的传统理念,增强思政育人主体意识,是推进课程思政

 
 第一,转变思想观念,增强教师思政育人主体意识。

改变专业课教师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轻价值引导的传统理念,增强思政育人主体意识,是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高校应组织全体教师系统学习中央和教育部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精神,逐步提升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知,消除思想误区。让全体教师认识到专业课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仅不会干扰专业课教学,反而会提升其内容的思想性、人文性以及教学的效能,从而提升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建设的认同感和使命感。同时,高校可以邀请意识形态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定期为教师进行“课程思政”专题宣讲,让教师充分了解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清醒认识到当前我国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情感、法制观念的教育对大学生健康成长紧迫性。明确对于学生科学思维、人文素养和价值观塑造的重要性,激发专业课教师参与课程思政的动力,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实现由应然主体向实然主体的转变。

第二,健全培训与激励机制,提升专业课教师的思政教育能力。

“课程思政”建设中思政教育内容能否有效融入专业课教学当中,关键取决于教师的思政教育能力。首先,组织教师参加思政理论知识培训,结合不同学科的教学环境制定专业课教师培养路径,通过系统性训练和学习,使专业课教师掌握思政教育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备适应课程思政建设与发展的能力,能够将价值观教育融入知识教育的体系中,达到有效提升教学内涵的效果;通过组织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研讨会,总结课程思政教学经验;通过举办课程思政教学竞赛,让教师亲身体验思政教育滲透效果,不断提升思想政治素养和育人能力。其次,运用政策和资金支持,鼓励教师开展有关“课程思政”项目和课题研究,激励撰写课程教学改革方面的论文,逐步积累思政教育的实践经验,提升教师课程思政中的教材开发与设计能力。再次,制定科学的评价体系,使教师开展思政教育有标可循。对教师的评价要改变重科研、轻教学传统模式,不以发表多少篇论文为主要指标,侧重教学过程和教学质量结合,同时,将师德评定结果纳入教师业务档案,作为教师年度考核、职称评聘、进修学习和评优奖励的重要依据⑤。最后,定期开展座谈会或交流会,让专业课教师与思政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学生相互沟通交流,了解课程思政效果,掌握学生思想动态。

第三,深度拓展教学内容,强化专业课教学环节的价值导向

专业课教师根据课程思政的要求确定教学内容,对本课程蕴含思政要素进行深入挖掘,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引领融入每一门课程的教学中。

首先,专业课教师根据课程特色,发现和梳理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信息元素,提炼出理想信念、创新精神、责任担当、思维方法等育人要素。课程体系建设是高校育人的重要载体。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因其涉及对人和社会的认知与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导向明确,教师授课中要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注重社会价值和人文价值的体现。安徽理工大教师在《中国文化导论》课程上,通过讲解儒家仁爱思想、孝的内涵与现代阐释等内容,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⑥;河南财政金融学院教师在《微观经济学》课程上,从需求价格弹性出发,分析“丰收悖论-农民增产不增收的现象”,引导学生加深对我国扶持农业发展政策的理解。自然科学课程担负着培养科技人才的重要使命,课程的讲授不能仅仅“就知识谈知识”“就技术谈技术”,应充分发掘自然科学背后的人文关怀、社会责任,探索精神、合作品质、奉献情怀等。上海中医药大学专业教师在“人体解剖学”课堂上,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和对医生责任意识的审视⑦。浙江大学在《数学传奇》公开课中,专业教师引导学生跟随一代代数学家的足迹探寻数学的奥秘与魅力,同时深入分析数学家与其所处的历史文化背景,展现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完美结合⑧。

其次,专业课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中心,针对学生的困惑、疑虑,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主动担负思想政治教育责任。河南财政金融学院《宏观经济学》课程讲授“节约悖论”时,针对西方国家的超前消费理念,教育引导学生真正理解“合成谬误”的含义,树立正确的适度消费的理念;浙江大学陈水福教授在讲授《结构力学》课程时,采取课前组织预研、课堂互相质疑、课后总结等新模式,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独立精神⑨。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提升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建议

下一篇: 提升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建议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3

(c)2008-2013 学术规划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