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中原作家群的发展脉络
 
更新日期:2020-05-14   来源:殷都学刊   浏览次数:157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在中国文学史上,中原文化滋养了最灿烂辉煌的文学成就,名垂青史的文学家不胜枚举。从先秦时期的文学发端、至建安时期的群星闪耀、再至唐宋时期的繁荣

 
 在中国文学史上,中原文化滋养了最灿烂辉煌的文学成就,名垂青史的文学家不胜枚举。从先秦时期的文学发端、至建安时期的群星闪耀、再至唐宋时期的繁荣兴盛,从老子、庄子、李斯至杜甫、白居易、刘禹锡、韩愈、谢灵运等,数不清的文学大师创造的举世瞩目的文学成就无不浸染着中原文化的血液。自南宋至民国,政治中心的迁移导致中原地区经济文化渐趋衰微,文学继而经历了积淀历练。

自“五四”新文学诞生,中原文学渐趋走强,直至新中国成立,河南开始稀稀落落产生了一批较有影响力的作家,如徐玉诺、师陀、姚雪垠、苏金伞等人,他们一度崭露头角,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然而大多昙花一现,河南并未形成有着地域特色的文学团体或流派,河南作家在当时的文坛依然势单力薄。

新中国成立以后,文学创作格局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工农兵、社会主义建设等成为首选的创作题材,“从出身的地域,以及生活经验、作品取材等的区域而言,出现了从东南沿海到西北、中原的转移”,这无疑为河南的文学创作带来了机遇,河南随之产生了一批文学精品。然而,这一时期的文学政治教化意味过浓,有很大的局限性,而且荣誉仅局限于几个作家,河南作家的群体形象尚未能在文坛树立,但这些作家的努力与成就为河南文学群体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文学进入了新时期,文学创作氛围逐渐自由宽松,在空前良好的大环境下,河南也涌现了大批文学创作者,形成了老中青三代奋力前行的繁荣局面。80年代,他们以地域特征被冠以“河南作家”的称谓,并被描述为有着“强烈的生活气息和浓郁的地方色彩”的文学群体。河南的文学创作在这一时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河南作家”队伍不断壮大,河南文学在走向全国的道路上蓄势待发。

90年代,“文学豫军”的名称横空出世,河南文坛佳作频出,迎来了创作高潮,取得了傲人的成绩,“文学豫军”一度成为中国文坛的热点。“文学豫军”打破80年代“河南作家”的藩篱,将作为群体的河南作家追溯至新文学诞生,徐玉诺、曹靖华、师陀等被视为奠基者,时间的拓展大大增强了河南文学创作群体的历史感,“文学豫军”成为上承五四新文学,下启新世纪文学的开放包容的队伍。打破“河南作家”的地域限制,“文学豫军”吸纳了省内作家和豫籍作家,并涵盖了小说、诗歌、散文、戏曲、影视、文艺理论与批评等领域的创作者与研究者。

随着“中原经济区”的设立,2010年,河南的作家群体被冠以中原作家群的名称。这一名称“强调了这个庞大的写作群体共同的中原文化背景和历史传统,从而更富文化内涵、更具学术意义”。在应对新时期“全球化、网络化的背景下文学艺术娱乐化、消费化倾向严重”,“精英文学愈加边缘”的文化冲击下,河南作家群体试图以中原作家群的标签凝聚力量,力争“坚守中创新,实现新的突破”。

综观河南文学发展史,宋以前,中原文学占据了中国文学的半壁江山;经历明清民国的沉淀,自“五四”新文学至20世纪80年代前,河南作家仍然徘徊在中国文坛的边缘地带,尽管有个别作家获得了一定的关注,但河南文学创作群体并未成形。经过几代作家的努力,河南文学慢慢进入中国文坛的中心地带,新时期开始,河南涌现了一大批作家,创作了许多文学精品。及至90年代,“文学豫军”形成,一批作家短时间内集中创作了大量精良的文学作品,在中国文坛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新世纪以来,中原作家群依然有着蓬勃的生命力,作家队伍不断壮大,地位日益提升,成为中国文坛上耀眼的明星。中原作家群异军突起,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文学作品数量之多、质量之高、影响之大,在中国文坛是前所未有的。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中原作家群的发展脉络

下一篇: 中原作家群的发展脉络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3

(c)2008-2013 学术规划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