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持续推进,全球正经历着世界格局的大变局、国家实力的大竞争、国际关系的大博弈,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跨区域流动成为新常态。在经济全球化的驱使下,任何高水平大学都不能关起门来办学,学生流动、教师流动、跨国合作已是常态。博洛尼亚进程、环太平洋大学联盟等是高等教育主动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具体表现。近年来国际科学合作增多,国际合作论文比例稳步上升,引力波的发现等世界级重大科研成果都是国际合作的产物。可以看出,尽管各国大学文化、特色不同,但开放包容、合作互补已经成为共同的选择,国际化已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时代潮流。
新时期,我国高校国际合作交流呈现出新的趋势。一是,合作交流规模持续扩大,师生交流人数增多,合作项目增多。根据我国教育部发布的数据统计显示,2018年度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66.21万人,近年来呈上涨趋势;另据美国国际教育协会《Project Atlas 2017》的相关据统计,2017年共有超过460万国际学生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高等教育阶段的学习。二是,合作持续深入,形式丰富。中外高校间广泛开展了学生联合培养、教师互访讲学、学术科研合作、合办学术会议等全方位合作,合作主体由双边拓展至多边,形成更为有效促进资源共享的联盟式合作。三是,合作交流趋于平等。交流的平等性主要体现在合作内容和互动性上。之前较长的一段时间,我国高等教育处于追赶世界先进的角色,高等教育国际化很大程度是以学为主、以引进为主,欧美等发达国家高校处于优势地位。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水平的提升,特别是国家综合实力和全球地位的提升,我国高校的国际合作交流工作逐步向“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转变,通过合作实现学校自身发展,服务国家社会发展。同时,经过长期的积累,总体上高校的国际化水平得到了较大提升,有能力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开展对等双向交流,进而实现合作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