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大学治理的关键问题将不再是各级分工的原则,而正好相反,是各级合作的原则。学校必须建立一个共同的集体命运,这样易于实现大学的共治与自治,易于谅解对方、支持对方。我们不应当否认我们自己和他人身上的非理性倾向,而应当具有一种更健康的心态,应当承认在一切人、一切制度、一切关系、一切文化中,都必然有不合理的、起反作用的成分。这些成分如何认识?如何治理?如何让大学走向健康的发展道路?都需要我们深刻理解大学治理的健康理念诉求。
1.通过创新观念改变认识的方式
大学精神要求大学应该对新颖的理念敞开。没有什么东西是不值得学习的,没有什么比一种新观念更有力量,也没有什么比创造和传播新知识更重要。例如“大学里成功的标准是研究是否产生了新的思想观念——甚至是革命性的观念——或理论上突破,从而改变了我们思考、看待和理解世界的方式。”[4]在大学里,真正有价值的是获得新观念,尤其是创新观念的能力。新的观念改变师生员工看待、思考和理解世界的方式;新观念能产生全新的方法,能给那些看似不能解决的问题带来突破性的解决方案。因此,大学的使命就是改造并且吸收新的素材和技能,并根据一些统领性的理念把它们整合起来,以此来捍卫科学的精神。
不改变制造问题的思维就无法解决问题,我们必须学着重新去看这个世界。在这个复杂多变的时代里,一个大学要想繁荣发展,就必须抵制任何消除选择的倾向,这一点对我们非常重要。只有拥有多种途径、多种观点、多种观察方法,我们才有希望解决当前面临的复杂问题。因此,当师生员工处于问题中时,一个应该尝试的方法:从头开始,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找出新的途径。微小的变化就足以引发更多变化,所以最合理的起点就是踏出微小的第一步;如果关系中有一个人改变,这段关系就会改变。例如改变抱怨的呈现方式,就改变了前后脉络,因此该项抱怨经常就会逐渐或突然消失。新理念与新经验可以使师生员工以及领导干部以任一方式重组他们的认知体系,而以此途径也可能改变他们的价值体系,以拓展和加深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本质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在实践中减少一些盲目者、盲从者和盲动者。
2.通过维护尊严培养积极的情感情感往往影响师生员工的决策,而且这种影响常常在情感波动发生之后持续很久。如果一名师生员工不能因为他的所作所为而赢得赞赏或羡慕,反之增加很多威胁,例如经常被领导说“如果……,将问责你们……”,以致问责被泛化或者异化,那么,他的尊严或价值就有可能遭受损害,他以前曾被赞赏或羡慕所强化的行为也将会消失,因为现今的工作变成了“问责指导下的工作”,而不是“身心愉悦的工作”。而这常常会导致反抗性的攻击,或者对立情绪。当某些人对某人进行污蔑时,人们也同样学着去污蔑他们。“在衡量一个社会人文发展水平的标尺中,首当其冲的就是老师的待遇和社会对老师的尊重度。”[5]
新时代大学领导者面临的最困难任务是,如何协调大学日益开放的智力参与和其他对大学造成冲击的政策,如何保持大学规范性的建设、强有力的学术与政治领导和管理上的和谐。例如,能够控制情绪和抑制冲动的人是理性的人,他们可以营造信任和公正的环境,这样可以大大减少办公室政治和内讧,提高工作效率。另外,对大学最重要的是恢复师生员工的信心。因此,大学治理的重心就是帮助师生员工确信大学仍然有能力、有办法为他们的行为负责。学校应把尊重给予每个应得的师生员工。这种原则就是“欣赏”,与启蒙和磋商相平行。当师生员工被给予尊重的时候,他们具有巨大的潜力。
3.通过批判的态度塑造健全的生活
大学生活代表和谐健全生活的理想形式。首先,大学是一个艰苦工作的地方,懒散的人在这里没有空间,娱乐不是师生的主业。其次,大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团体意识,尤其是学术共同体意识,代表着品质——高尚的道德品质,对任何思想都不蔑视、不放弃,从不刻意让人尊崇,更不想落入俗套。例如“是什么使芝加哥大学成为了一所重要的教育机构?是紧张、艰苦和持续不断的学术活动。正是这种活动使得学生生涯成为一个有教育意义的经历。”
有许多无形的东西使得一所大学变得健康并保持健康。例如个人的自由使师生深深地感到有义务去尊重别人的权利和尊严。一种生活,如果它是值得去体验的,它必须是非常令人振奋的,永无止境地用新的事物更新自身。另外,科学的热情,从本质上来讲,是批判性的,它不断地质疑包括它本身在内的一切事物。正是这种批判性的超然态度赋予它本身在行动中巨大的能量。我们最根本的目标是积累知识、增进理解和增长智慧,将人类文化的精髓传播开来,传给我们的后代。因此,学校治理要有敢为人先、敢于试验的态度,师生员工愿意尝试各种观念、承担新的风险、争当先锋。其实幸福是让自己全身心投入到一份有价值的工作或事业之中,以及攻坚克难时真实的情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