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民办高校师生关系总体上呈良性发展状态,主要表现为教师敬业爱生,学生尊师爱学,相互配合,教学相长,共同进步、成长。但民办高校若想在文化上建立一个和谐亲密的师生关系,使师生之间互生欢喜,仍然存在以下两点问题:
(一)师生交往过少,感情平淡
师生交往是师生关系形成的基本条件和途径,教师与学生之间交往越主动、频率越高、交往中的情绪越积极,师生之间的关系就会越亲密。[3]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和高校扩招政策的盲目实施,很多高校尤其是部分民办高校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比例大大增高,这在客观上造成高等学校师生之间交往机会和交往频率大为减少,师生之间感情较为平淡。但除这一客观现实之外,民办高校师生之间交往过少的现实还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师生之间课堂互动较少
青年教师是民办高校教育教学的主力军,他们的加入虽然为民办高校注入了热情与活力,但其在课堂教学的技能和技巧上仍然存在一些需要矫正的问题和缺陷。这突出地表现在,部分青年教师由于缺少充足的教学经验并受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为了最大限度地完成硬性的课堂教学任务往往实行以讲解理论知识为主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主要考虑如何把完整的教学内容更快更好地传递给学生,但却严重欠缺与学生关于教学内容的沟通与交流,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根本无法被调动起来。长此以往,部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便习惯了这种消极被动的角色,尤其是个别自律性较差的学生则会变成沉迷于电子产品的“低头族”。另外,部分教师在课程计划中即使有教学互动环节的设计,但在课堂教学中亦大都是以自问自答的方式而呈现,并没有在课堂上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时间去思考与讨论,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必然有碍于师生建立良好的交往关系和情感。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个别学习认真的学生可能会为了维持良好的课堂秩序或者出于对任课教师情感上的支持而勉强配合教师的课堂发问,这种不假思索为了互动而互动的课堂,其结果就是在课堂上呈现出一种“假和谐”[4]的局面,然而教师与学生并没有切切实实参与到课堂互动中去,师生之间与生生之间很难碰撞出思想与智慧的火花。而且,目前民办高校教室中课桌的摆放格局多呈“秧田”形态,教师讲台置于教室的正前方,这种格局虽然有利于教师系统地讲授学科知识与监管课堂,但却无意之中拉开了师生之间的身心距离,也在一定程度上阻隔了二者之间的交往意愿与互动热情。
2.师生之间课下交往贫乏
在民办高校中,师生之间除课堂互动不多之外,课下交往也非常贫乏。教师走出课堂不认识所教学生,学生期末不知道教师姓名的现象非常普遍。这主要是因为下课之后师生之间很少进行主动交往,即使有交往,也多是限于任课教师和学习委员、班长等班级干部之间的任务交往,很少涉及私人情感的沟通。不同于中小学教师和学生每天都可以见面,大学师生之间除了每周课堂上的两三个小时之外,师生课下很少有接触的时间和空间。一是因为目前大部分民办高校普遍把教师的职称评审、职务晋升、绩效考核和奖金发放等事项都与教师的教学时数、课题申报、论文发表数量挂钩,致使多数教师都把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备课上课、申报课题和想方设法发表文章上,再加上各种各样的家庭琐事需要处理,很少有多余的时间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二是因为多数学生碍于面子问题、年龄差距、教师“居高临下”的身份等原因很少愿意主动与任课教师交流。而且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学生知识的来源变得非常丰富和多样,教师身份自带的神秘感和权威性也大打折扣,加剧了师生之间感情的淡化。所以,“彼此最熟悉的陌生人”便是对这种生疏的师生关系的最贴切的表达。
(二)师生心态有功利化表现
北大中文系钱理群教授曾指出“我们的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其在民办本科高校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有的学生在跟自己学业利益相关的专业课程尤其是一些考试课程中表现地较为积极,对任课教师亦毕恭毕敬,并在课堂上积极与之互动,而在一些考查课、公修课任课教师的课堂上则表现的较为懈怠和懒散,个别学生甚至出现迟到、早退、旷课等严重违反学校规章制度的现象,这种对教师的不尊重行为必然会严重挫伤任课教师教育教学的激情与热情,并会在一定程度上恶化师生之间的关系。另外,一些功利心比较重的学生会在学期即将结束的时候以发信息嘘寒问暖、送节日礼物等方式主动亲近老师、讨好教师以图获得良好的课堂学习评价,这种虚伪的内心和功利的目的只会增加任课教师对他们的厌恶感,对建立和谐亲密的师生关系根本无益。
与此同时,这种功利之心不止在学生身上存在,在部分教师身上也有所表现。比如,个别教师无论是在课上还是在课下都比较喜欢主动亲近班级干部和班级中一些性格开朗、学习认真、成绩较好的学生,而对班级中性格内向、懒散怠惰、成绩较差的学生往往熟视无睹。可见,师生之间以自身利益出发而实现的彼此互动玷污了本应纯洁的师生关系。此外,囿于民办高校的教师评价机制多数教师宁愿把主要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和自身利益攸关的教学工作、科研事务和职称评审中去,而对与自身利益无关紧要的学生问题则不愿多问。而且,一般情况下,民办高校对专职教师实行的均是人事代理制度,二者之间属于雇佣和被雇佣的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部分教师“拿什么钱办什么事”的心理,因此对学校工作中不付薪酬的事项避之唯恐不及,这种功利之心又成为高校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一大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