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一词亦为舶来品,在西方哲学语境中有着丰富多变的涵义,从古希腊的、、到尼采、康德、黑格尔等都对“理性”有深刻而不同的洞见,这里所要探讨的“理性选择理论”中的“理性”主要是指社会科学意义上的。科尔曼的理性选择理论中的“理性”诠释为一种有目的、有意图的行动,本质就是行动者在这样的理性指导下最大限度的获得自身所要最求的利益的最大化。 理性选择理论认为,应从立场者而非外部立场者来判断行为是否为理性选择,针对人们对个体行动合理性的怀疑,科尔曼答复道“如果社会理论的目标是解释以个人行动为基础的的活动,理解个人行动便意味着寻找其隐藏在行动内部的各种动机”。因此,解释社会组织的活动时,必须从行动者的角度来理解他们的行动。换句话说,局外人认为行动者的行动不够合理或非理性,并不反映行动者的本意。这样,很多从外部人看来非理性或无理性的个体行动,都可以用理性选择理论来加以解释,因此,在于万千学子考研时,无论是否选择报考“少民计划”的行为放置于理性选择理论中进行分析,从研究对象的视角进行探索其身份获得的选择逻辑,具有可操作性和合理性。
在科尔曼的理性选择理论中,重点关注的是行动者的层面,认为行动者是理性人,他们的选择和行为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取利益,行动者依据这一原则在不同目的之间进行有目的的选择。 因此本文中的研究主要围绕,在选择的被访谈对象中,个体在回答“为什么会/不会选择报考此专项计划”问题时,基于个体自身判断与分析,陈述了在身份获得上的选择逻辑;从研究对象的选择与否的理由和原因作为分析的主要材料,以期呈现一个清晰的事实状态,解释个体的选择行为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个体就业观念导向下的选择逻辑
学生是否选择考研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最为普遍和正常的个人行为,无论是出于何种目的选择,都是个体自愿且合理的行为。微观层面上,寻求更多的储备资源和发展机遇是学生选择考研的主要动机,而在储备资源不足和发展机遇稀缺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走入考研大军的队伍中来;在宏观层面上则表现为就业压力与用人单位的选择行为上。然而,在巨大的就业压力环境下,对于选择报考“少民计划”研究生能够降分录取的这一行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也导致个体的行为呈现不同。因此,在就业问题导向下针对个体不同的选择行为进行分析,剖析行动者的选择逻辑。
“我成绩不是很好,报考这个我觉得自己考上的机率比选择统招考的大,最主要是我不想一个人特岗在乡下教书,考上研的话虽然也是要回来工作5年,我本来也打算回来的,回来至少可以去城里找工作,比起之前来说我的选择面更多了,学历上也有优势,所以我选择报考这个计划了啊。”(学生L)
在学生L的选择逻辑中,明白自己基础薄弱考研很难成功,但是迫于当前自己的就业的压力和当初自己坚定不想回乡下教书的想法,在深知报考此计划依然要回到生源地工作履行责任的情况下,面对降分录取能够更大机率考上研究生的选择,L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尽管也清楚知道毕业后只能回生源地就业,但是与自己本科的就业环境和选择机会相比,L觉得已经可以取得很大的“利益”,因此,愿意付出“毕业只能回生源地最少工作5年的”代价,做出选择,并且在就读的过程中意外的收获到对自己来说具有转折性的思想改变,回顾自己求学的不易,读研毕业后反而愿意回到条件不好的地方工作了,因此,L的选择行为是理性的,在特定的就业环境下,L有可供选择的行为策略,在理智上相信自己选择报考“少民计划”将要付出的代价和得到的利益,在自己的选择逻辑中能获得学历上的提升和个人在未来择业中的选择增大了范围。“我知道我们那儿的汉族学生也可以报考这个计划,而且比我考统招感觉机率会大很多,不过有不能调剂的风险,最主要的是毕业还是只能回自己生源地找工作,那跟我本科不是一样的咯,还得最少呆5年,我本来读研就是想着可以去一个好一点的地方工作选择多点,我还听毕业的人说有些地方选调生什么的会写不要定向生报考,我反正是不想报这个,找工作那么大压力,就想以后毕业找工作不受那么多限制。”(学生M)
在学生M的选择中,尽管清楚报考能给自己带来分数上的“利益”,但是也清楚需要付出的风险和“代价”,因此,在他的选择逻辑中可以看出,读研本身就是想要获得就业时的更多选择,但是报考“少民计划”在他的观点里认为是阻碍自己找工作的机会和选择面,因此,并不选择报考。
学生L和M同样面对就业的压力,选择考研都是为了获得更好的平台和和更多的个人储备资源,在未来的就业中有更多可以选择的机会,一样的目标和想法,但是在不同个体的思考下做出了不一样的决定,在特定的情境下,个体有不同的行为策略可供选择,行动者L和M对于自己的选择将要付出的交换“代价”却有着不同的思考,且深知自己的选择需要面对的结果是不同的,因此,学生L和M在对于选择导致的结果排列上有自己的偏好等级,因此,作为“理性人”的他们,做出了自己所认为的理性行为的选择。
个体经济性导向下的选择逻辑
经济收益,常可以分为短时收益和长远收益,短时收益体现在当即支出能够及时获得的利益,而长远收益则更多的体现在个体当前对某一事物或者事件的投资,在今后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后自己将会获得多大的收益。对于很多人来说,选择考研无疑就是后者,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于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直接体现为在人才选拔上对于学历的要求,因此,这也就促成考研大军人数的不断增多,竞争压力不断增大。个体能够根据自身所处环境,做出合理的选择“投资”,获取到未来无限的收益。
“主要是想着这个计划的选择考的学校都是好一点的名校,不然考统招估计我就只敢是报考就是省属那几个学校,我就想着考上有个高点的学历,工作好点,工资收入就会高点,选择的机会也多啊,我本科学校也不是好学校嘛,找工作竞争太大了,都是那些工资不高,读完研回来Y省是可以找不错的工作的,工资福利会好很多,我也没有太高的要求和想法,所以就去报了。”(学生D1)
在D1的回答中,直观看到的就是考上研以后学历能够在工资收入上带来的帮助,认为自己没有太多要求和期望,只要能够考上获得相应的学历回到自己生源地也同样可以找到一份收入可观的工作,定向就业的规定对于D来说并没有什么影响,看到的是考上自己可以获得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