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即是高等学校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也是追溯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重要路径,兼基础性、工具性与人文性于一体,是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知识与技能”,也要教“过程与方法”,通过“过程与方法”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大学语文课堂生动、饱满,让学生的精神世界充实、绚烂,一篇篇美文,一位位伟人,一桩桩典故,都蕴含在大学语文教材里,自带人文价值导向功能和思政育人功能,为大学生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人文价值根基和诗意发展的空间。因此,笔者认为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不仅可行,更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
1、艺术类高职院校学生大学语文学习特点
艺术类高职院校的学生文化基础普遍较差,听、说、读、写能力弱,对文学作品、古典诗词的理解和鉴赏不准确,对语文课的学习兴趣不浓,热情不高。
根据笔者的执教经验,发现他们有一共同特点,虽然对大学语文学习积极性不高,但对文本里蕴含的名人轶事、史事、典故等表现出相当的兴趣,喜欢听故事,而无论是名人轶事、史事还是典故,其人格、精神及思想品质都与当代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教师可利用文学作品树立起的形象激励、感召、影响和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灵魂,培养他们关爱、尊重他人、团结协作、与人和谐相处的品德;还可以利用文本所承载的思想,培养起他们坚韧不拔的毅力与顽强拼搏的精神。
笔者认为以艺术类高职院校学生喜欢听故事这一特点为切入点,用故事说清道理,用道理获得认同,认同指导行动。因此,在艺术类高职院校学生中实现课程思政化是可行的,是能够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的。
2、艺术类高职院校大学语文的根本任务与高校思政课一致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度重视,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在2016年12月7日至8日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高校思政课通过对大学生们系统地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帮助大学生们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为他们将来走入职场、适应社会、实现自我奠定良好、坚实的思想根基。艺术类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旨在完成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后,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搜集处理信息、文化选择、语言沟通与人际交往及应用写作等职业关键能力,提高学生们的语文素养,塑造人文品格和高尚道德情操,培育仁爱友信的普世情怀,夯实胸怀天下、忧国忧民的精神内核,增强学生们后续学习的能力,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和个人职业能力提升的需要。
究其实质而言,二者都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承担着“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的重大使命。“育才造士,为国之本”高校思政课和大学语文对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都有着重大的作用,二者的根本任务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