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人文社科 » 正文
人工智能的内涵要义
 
更新日期:2020-06-22   来源:   浏览次数:327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1、人工智能的定义人工智能的理念被学者提出之后,在其发展的60多年来,人工智能的概念是什么,理论界的学者们,一直喋喋不休。日本学者野村直之认为:

 
1、 人工智能的定义

人工智能的理念被学者提出之后,在其发展的60多年来,人工智能的概念是什么,理论界的学者们,一直喋喋不休。日本学者野村直之认为:“目前人类理想的AI被称作“强AI”,它不仅能够像普通成年人那样,做到认知自己的存在,懂得待人接物,感性兼具理性的思考、判断、发言、行动, 甚至具有人类的大脑结构。” 美国学者约翰·麦卡锡(John McCarthy)认为:“‘智能’关乎完成某种目标的行为‘机制’,而机器既可以通过模仿人来实现行为机制,也可以自由地使用任何办法来创造行为机制。”我国学者贾开认为,人工智能是建立在现代算法基础上,以历史数据为支撑而形成的具有感知、推理、学习、决策等思维活动,并能够按照一定目标完成相应行为的计算系统。美国学者乔治·罗格认为,人工智能研究的是智能行为中的机制,它是通过构造和评估那些试图采用这些机制的人工制品来进行研究的。Mc Carthy认为,“人工智能不仅仅意味着对人类智能的复制,同时也涉及超过人的各种计算性的能力”。也有学者从人工智能的发展阶段出发对人工智能进行解释,提出人工智能可以按照专用-通用、强-弱以及知识和数据量等维度进行分。专用人工智能只服务于特定目的,而通用人工智能则更加强调元知识和自主学习。在弱人工智能阶段,人工智能只是对人类能力的辅助和扩展,而强人工智能则意味着对人脑结构的复制或超智能化的发展。 美国学者温斯顿( Patrick Winston) 就认为,“人工智能即研究如何使计算机去做过去只有人才能做的智能工作。”,而当代著名的人工智能专家尼尔逊( N. J. Nilsson) 则直接将人工智能视为“怎样表示知识、怎样获得知识及使用知识的科学”。笔者对人工智能的理解还不够透彻,通过对多个学者的总结,笔者认为,人工智能是以算法为根基,以数据为支柱,从而对知识进行获取、加工,展现出对人类的模仿,从而展现出更加智能化的各种学习能力的集合体。

2、人工智能的历史沿革

人工智能理念的首次出现是在20世纪的美国,1956年,在达特茅斯学院,麦卡锡、明斯基首次提出了人工智能的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在当时引起了巨大轰动。随后,社会把眼光转向了人工智能的发展上,积极投入人工智能的研究中,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在1958年向世界展示了第一个人工智能软件。21世纪20年代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人工智能的发展逐渐沁入社会的各个方面,人工智能与法律的结合的成果有层出不穷,例如有英国机器人律师DoNotPay、IMB个人智能律师ROSS,面对人工智能在法律面前产生的新问题,各国也颁布了一系列条文规定,欧洲议会法律事务委员会于2016年发布了《欧盟机器人民事法律规则》,并建议欧盟委员会提交关于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民事责任的法律提案。2018年,欧盟委员会分别下发了名为《欧洲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协调计划》等政策性文件,指出欧盟要确保建立适当的、有利于创新的法律框架,并对现有框架进行评估,确保其尊重欧盟的基本价值和基本权利。2019年,欧盟委员会还将发布一份关于人工智能安全和责任框架的潜在差距和方向的报[][]。除欧盟委员会外,近几年英、法、美等国也发布了许多相关的政策文件或报告。以英国为例 ,2016年以来相继发布的《2016-17年机器人与人工智能第五次报告》《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学习与数据保护》《2017-19年英国人工智能发展的现状、意向与能力报告》《2017 - 19年决策算法第四次报告》等,都聚焦于人工智能相关的法律问题。 2015年7月, 最高人民法院提出建设“智慧法院”的蓝图,“法信──中国法律应用数字网络服务平台”投入使用。[]2016 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提出“建设智慧法院,提高案件受理、审判、执行、监督等各环节信息化水平,推动执法司法信息公开,促进司法公平正义”。2017 年发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加快建设智慧法院的意见》中,也将智慧法院建设作为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2017年以来,我国先后在杭州、北京、广州成立了互联网法院。另外,同年,我国出台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国发〔2017〕35号),提出“建立人工智能法律法规、伦理规范和政策体系”,同时,《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了“人工智能+ X”复合专业培养新模式”。2018年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关于互联网法院审理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法释〔2018〕16号) ,要求法院在对案件进行审理时,诉讼环节一般应当在线上完成。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人工智能的内涵要义

下一篇: 人工智能的内涵要义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3

(c)2008-2013 学术规划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