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人文社科 » 正文
浅议国内广场舞现象研究的现状、问题与展望
 
更新日期:2022-10-27   来源:   浏览次数:726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广场舞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21世纪初开始向各中小城市辐射,目前遍布国内各城市社区。不管城市或乡镇,大大小小的文化广场甚至开阔地上涌现一群跳广场舞的群众。

 

广场舞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21世纪初开始向各中小城市辐射,目前遍布国内各城市社区。不管城市或乡镇,大大小小的文化广场甚至开阔地上涌现一群跳广场舞的群众。起初参与者以退休老年人为主,但广场舞以其独特的魅力征服了不同年龄层,不同职业的群体。然而,在成为普遍现象同时,广场舞也带来社会性问题:参与者乐在其中,锻炼身体、愉悦心情[[i]],培养气质,另一部分人深受影响,本是休息的夜晚却被持续到深夜的“高亢歌声”骚扰,以致有人泼粪、撒铁钉、放藏獒恐吓等极端事件发生[[ii]]

广场舞现象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思考,其“遍地开花”的原因、带来的社会问题及其如何发展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在持续高涨的发展态势下,俗称的广场舞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社会现象?它仅仅是中老年群体的一种体育锻炼方式?它为什么能够得到普遍的发展?它引起的激烈社会对抗反映出什么社会问题,该如何妥善处理?老龄化步伐的加快推动广场舞呈现加速发展趋势,各城镇该如何面应对?

就目前情况看来,多数城镇加强了对广场舞的积极引导与细化管理,如举办城镇广场舞大赛,鼓励参与,限制活动时间段、音量,减少噪声污染。但这类措施只是缓解当前广场舞引发的部分问题。伴随参与群体的壮大,他们对公共空间的需求在增多,有关争论在持续升温,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应对和研究的难题。因此,针对广场舞现象的研究不仅有助于理解现象产生的原因,而且还能解决它所引发的社会性问题提供参考,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二、广场舞研究现状:一种锻炼方式,一项文化活动或更多

广场舞是我国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独特社会现象,有着错综复杂的发展背景,引起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国内对广场舞的相关研究较晚,但呈逐年增多趋势。最早对广场舞进行调查研究的文章出现在2009年:邱海龙调查了浙江省鄞州区中老年广场舞的开展情况[[iii], 4]。随着广场舞的普及、影响范围的拓展,对广场舞的关注仍在增多。

1.主要研究内容

当前,针对广场舞的研究首先基于认识该现象的需要,广场舞是一种什么性质的活动,活动有哪些内容和要求?目的是要认识该现象的诸多表征;其次,为广场舞的引导与管理提供建议,诸如广场舞带来哪些影响,对城镇社会发展有何益处及该怎样科学引导。因此,研究的内容主要围绕对广场舞的认识、宣传、推广及管理需要等方面。

具体的研究内容涉及广场舞的多个方面,集中于广场舞的表征及影响。广场舞属于典型的城镇群体性社会活动,具有社会活动的属性并呈现多方面的表征,如广场舞出现的时点、场所、参与人群、组织方式等,掌握大量的现象表征是进一步研究的基础;另一方面,群体性的社会活动涉及面广,参与人员结构复杂,分布地区不一,活动呈现多方面影响,对现象影响分析有助于全面了解现象的存在原因及处理带来的问题。已有研究正是基于上述两方面内容得到诸多研究成果。

(1)广场舞的表征

基于大量实地调查研究,学者们将广场舞的表征总结为以下几方面:(1)参与时间:晚上多,早上少;一般为晚饭之后,夏季偏早、冬季偏晚,晴朗天气较多,阴雨天气较少;参与者通常持续时间为1-2个小时不等,中年人时间稍长,但一般不会超过3小时,老年人则时间稍短。(2)参与者:以中老年女性为主;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广场舞的发展,参与者年龄呈现年轻化,男性参与人数增加,早期以老年人为主,当前中年人成为主力军并呈现年轻化趋势。例如,王玲、马莉[[iv]]在研究淄博市区广场舞健身人群年龄结构特征时发现淄博市区广场舞参与者多为51-60岁者(35%),其次为60岁以上人员(20.6%),而41-50岁参与者排在第三(16.9%),汪聚伟[[v]]在研究西安、咸阳两地广场舞时得出类似结论。(3)参与人员职业:职业涉及教师、公务员、企业人员、自由职业者,多为退休或即将退休者[[vi]]。(4)组织结构及学习方式:无固定组织者,多由舞蹈爱好者负责组织,参与人员变动性大,主要为朋友、亲戚带动或自发参与,舞蹈多半自学。舞蹈类型多样,民族舞、恰恰、伦巴等,舞蹈节奏中等或中等偏快。(5)场所:以街边宽敞地带为主,如公园、广场、社区活动中心,宽敞平坦即可,这也是广场舞多位于公园、广场或小区的重要原因。此外,还包括广场舞的种类、影响、舞蹈、音乐、比赛、发展等方面。

(2)广场舞的影响及其他内容

学者们还从身体锻炼、社会交流、文化建设等方面论证了广场舞的影响。广场舞锻炼的积极影响显著,它既能增强体质,促进健康,还能缓解生活压力,消除紧张情绪,培养人们气质与品位。例如吴雅彬发现经常跳广场舞能缓解中老年群体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频次[[vii]],王雪峰的研究得出长期广场舞锻炼对老年人身心健康的作用其他锻炼方式难以企及[[viii]],刘生杰比较了太极拳与广场舞对中老年妇女健身效果,得出广场舞比太极拳对女性体质的影响指数更大,更适合健身[[ix]]。另外,广场舞对社区文化[[x]]、大众心理[[xi]]等方面也有积极的影响,如广场舞有助于人们接受文化的熏陶、和谐社会建设,提高社会精神文明建设[[xii]],在城镇主题文化建设中能起到积极作用,特别有利于新型城镇化的发展[[xiii]]

部分研究还涉及广场舞现象的成因、类型演变等方面。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政治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现实的物质基础之上,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增强,体育活动成为健康生活、幸福生活的基本要素,在此背景下广场舞得到普遍发展[[xiv]]。这一经济解释被不少研究者采用。广场舞类型多样,而且在逐渐演变,早期原生态的广场舞占主体,数量、种类众多,主要分布在乡村和少数民族地区,如蒙古舞蹈、新疆舞蹈;随后,出现加工整理的民族广场舞蹈,因其新旧融合不佳,创作难度大等原因,出现时间短暂;目前,新形式广场舞被普遍接受,其将流行音乐与舞蹈节奏融合形成类似于国外流行的排舞,但二者表现形式不同,广场舞舞姿标准更为统一[[xv]]

2.以实地调查为主的研究方法与研究群体

已有研究多以调查分析为主要方法,以第一手数据资料为分析基础。具体实地调查方法有,(一)问卷调查法[[xvi]],对广场舞地点进行随机问卷调查,获取研究对象真实信息;(二)访谈法[[xvii]],根据研究需要,接触锻炼人群和广场舞参与者面对面交流,收集信息资料,同时对广场舞的组织者进行必要的访谈。在第一手资料的处理上多采用数理统计法与逻辑分析法,得到广场舞的基本特征。此外,少数研究者通过生理实验法验证广场舞的积极影响,如广场舞有助于更年期妇女抑郁焦虑情绪的缓解,增强中老年心血管机能,是更好的减肥方式等[[xviii]]。学术界对广场舞现象的研究起步较晚,主要以体育学者及社会学者为主,研究者逐渐增多。广场舞是一种锻炼方式,一种中老年群体接受的群体活动,属于典型的体育学研究领域。在广场舞现象研究者中以体育学者居多,多从广场舞的健身效果、锻炼的普及程度等方面进行分析[[xix]]。已有的研究成果多论证了广场舞是一种适宜大众化、健身效果明显的锻炼方式并建议积极地引导、推广并普及,如建议在高校体育专业开设广场舞课程[[xx]]。广场舞也是一种交流、娱乐方式,形成一种新的社会文化现象,是社会学研究对象。社会学者是该现象研究的第二大群体,研究者从社会文化现象的形成、引导及和谐社会发展等角度分析广场舞现象,认为广场舞有助于城乡文化的传承、社会文化水平的提高、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等意义[[xxi]]

三、广场舞研究存在的问题

1.研究内容局限,以积极影响为主

相关研究较为实地调查和分析了广场舞现象的基本表征,揭示其在健身娱乐、社会文化建设等方面的积极影响,有助于对广场舞的引导、推广及普及。然而,已有研究较少涉及广场舞的产生原因及其引起的社会问题,广场舞引发的诸多问题并未引起学界的足够认识。

其一,产生原因。研究者多将其归为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xxii]],但这不充分解释如下两种情况:(1)经济发展与生活水平的提高促使体育锻炼更多,但锻炼身体的方式多样(跑步、打球、瑜伽),为何广场舞成为中老年人(女性)首选?(2)广场舞现象普遍存在,但小城镇的发展不弱于大中城市[[xxiii]],经济水平相对较弱的地方广场舞同样普遍,可知广场舞现象出现的原因不单是经济的,而是多重的。

其二,动力机制。社会现象的存在与发展都有其社会经济乃至制度条件。广场舞作为一种自发产生并快速发展的现象并且能在全国得到普遍分布,其条件乃至动力机制是什么?是何种趋势推动一群群人员参与其中,将广场舞推向社会舆论的风口浪尖?这些对认识和理解广场舞现象的发展和引导极为重要,也是解决广场舞引发的社会性问题的前提之一。

其三,广场舞发展产生的矛盾反映什么社会问题?面对广场舞的支持者与反对者激烈的争论,简单粗暴的管制或取缔解决问题了吗?当前相关部门的引导与管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群体间的空间争夺未减,亟需妥善的应对措施。广场舞快速发展也将问题摆到公众面前,对这些问题的全面认识还有待研究的深入和提高。

2.认识不够深入,理论分析不足

对于问题的认识有待于多种方法(论)的运用、多学科视角的分析与综合,特别是要达成理论高度的解释。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对广场舞的主要表征(参与时间、方式、人员)和影响(健身、健心)已经有所认识,但对根本性问题的认识需要综合多方法多学科角度的分析与综合,从理论高度解释广场舞产生的原因、带来的影响及遇到的社会性问题。已有研究以实地观察、访谈、统计分析等调查分析为主,缺少相应的理论分析,就现象论现象。

社会学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是一门较为成熟的学科,在分析社会现象时拥有系统的研究理论,如符号互动论、冲突论、过程论等[xxiv],但在已有广场研究中相关的理论参考较少。例如符号互动论可以为解释广场舞现象提供借鉴。该理论认为人类行为的基本单位是行动,包括三个基本原理:第一,我们依据我们对事物所赋予的意义而采取行动。第二,我们所赋予的事物的意义源于社会互动。第三,在整个互动过程中,我们赋予某种情景以具体意义,并决定怎样采取行动[[xxv]]。广场舞现象首先得益于广场舞的意义——身、健心作用,其次表现出社会性的互动——群体性参与,群体性参与互动的结果是普遍接受并带动他人参与,在此过程中广场舞得到快速发展。这样,符号互动论就从行为活动的意义上为认识广场舞现象提供理论解释视角。

四、广场舞研究展望

广场舞奇迹般的发展及其引起的社会问题已经超越简单的体育锻炼、提高人民身心健康的层面。已有相关研究为认识广场舞奠定基础,例如,我们大致掌握了广场舞的表征及其对人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以及广场舞对社会文化建设、居民精神文明生活和谐社会建设等方面的意义。然而,受到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和理论等的限制,学术界尚未充分掌握和认识广场舞引发的诸多问题,如广场舞产生的原因,普遍发展的动力及如何处理广场舞发展遇到的问题……笔者认为,我们可从两方面推进对广场舞的研究,即加强多视角分析和构建理论框架研究。

1.研究视角的多样化

近现代社会发展加快,经济迅速变化,社会关系发生解构与重构,社会思潮革新,任何社会现象均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单一因素形成的社会现象较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迈入快速发展的轨道,经济飞跃、社会加速转型[[xxvi]]、时空压缩[[xxvii]]、传统与现代文化并存、多种社会思潮涌现[[xxviii]]……广场舞是我国城乡近些年出现的普遍社会现象之一,对该现象的研究需要透视多视角分析。

广场舞是一种文化现象,拥有形成的文化历史、经济及社会心理背景。我国有悠久的舞蹈文化历史,古时丰收之年均会有欢庆的舞蹈表演以庆祝上天的恩赐。随着岁月的流失舞蹈也在演变,考究我国舞蹈文化历史的演变对分析当前的广场舞不无意义

 

上一篇: 浅议国内广场舞现象研究的现状、问题与展望

下一篇: 浅议国内广场舞现象研究的现状、问题与展望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3

(c)2008-2013 学术规划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