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新模式
 
更新日期:2020-07-01   来源:   浏览次数:200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爱国主义教育应与历史的发展相适应、与社会的进步相承接、与人民的利益相契合。中国崛起的爱国主义效应给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带来新的课题。改革

 
 爱国主义教育应与历史的发展相适应、与社会的进步相承接、与人民的利益相契合。中国崛起的爱国主义效应给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带来新的课题。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大背景下,通过不断探索、改革和创新,形成了一套较为系统和全面的宣传教育方式,呈现出健康、持续、深入发展的良好态势,但仍存在一些与时代发展不相适应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面对中国崛起带来的爱国主义效应,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模式亟需作出相应调整。

1.由“宏大式爱国”转化为更贴近生活实际的爱国主义教育新模式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动力,党和国家历来重视爱国主义教育,把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放在了国家顶层设计的高度。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爱国主义是抽象的、笼统的,与之相反,爱国主义是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中形成,有具体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态度,并能够将其付诸于具体实践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崇高的,但爱国主义教育可以是贴近生活实际的。

青年大学生是在改革开放的社会大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们有开阔的思维和鲜明活跃的个性,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平等意识。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重视宏观的理论教育,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偏重用理论宣讲、思想教育等方式,对学生缺乏吸引力;抽象理论的教学话语和学生话语之间存在一定“隔阂”,很难让学生产生共鸣;切入点也多从国家和集体利益出发而忽视了个体利益,难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爱国主义教育的说服力受到影响。

从内容上来看,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应当更加注重答疑解惑教育。青年大学生正处于思想成熟期和知识储备期,他们渴望了解现实国情、关心国家发展,却又缺乏科学系统的指导,加上在信息开放的社会,许多观点的正误难以判断,是非曲直模糊不清,尤其面对社会敏感问题,青年大学生很容易形成认知偏差。爱国主义教育要敢于触及大学生关心的时事政治问题,不回避社会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例如,如何化解矛盾凸显期的各种社会矛盾,怎样看待社会转型期面临的各种阻力,国家内政外交政策是如何制定的等等,是爱国主义教育中大学生最想了解的内容。如果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在这些问题上“缺位”,网络言论甚至错误信息就很容易“上位”。但贴近生活实际并不意味着不需要学习理论知识,而是要将理论教育通俗化、讲明白,注意联系实际,特别是联系当今中国的实际,以鲜活的事例加以阐述。

从方式上来看,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应在更加开阔的时间和空间中开辟爱国主义教育的阵地和渠道,尤其要做好网络空间的爱国主义教育。网络可以承载更多教育资源,教育内容非常丰富,教育传播速度也非常及时。网络已经成为了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域,也是大学生爱国主义表达的重要场域。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要走进青年大学生的话语体系,就要采用大学生易于接受的网络传播载体或形式传递爱国主义价值观,加强与青年大学生的互动交流,针对事关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的网络事件,及时发声、明确立场、正确引导。

2.由“口号式爱国”转化为把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相统一的爱国主义教育新模式

爱国主义不仅是内在的精神,也是外化的行为。爱国主义不能只停留在口号上,也要落到实际行动上。当代中国,爱国主义主题是鲜明的,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要引导大学生将个人梦想与国家梦想、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有机统一起来,用实际行动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存在话语流于形式、内容空洞乏味、滞后于时代发展,与学生成长脱节等情况,因此爱国主义被“束之高阁”,爱国行为被披上了神秘的面纱。部分大学生认为,爱国主义虽然是一种崇高的精神,但是与自己的实际生活没有直接关系,自己的爱国情感也只是在网络上表达,甚至认为和平年代的普通大学生没有机会践行爱国主义。这些看法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大学生没有将个人的成长发展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结合起来。

个人的发展离不开民族和国家营造的整体社会环境的影响,个人依赖于国家的庇护和保障;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也源于生活于其中每个个体存在的奉献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社会各个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中国改革已走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经济发展还存在结构性问题,各种社会问题和矛盾以更加尖锐的方式呈现出来,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成为中国发展的迫切要求。青年大学生是国家发展的储备人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坚力量。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要引导大学生自觉形成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将个人的成长放在国家发展的大背景下,结合自身的能力和情况,到祖国建设最需要的地方去,到人才最紧缺领域去,以实际行动积极投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新模式

下一篇: 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新模式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3

(c)2008-2013 学术规划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